蜀棗
蜀棗,別稱山茱萸、山芋肉、山於肉、棗皮等,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
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
花黃色,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長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
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成熟果實為中藥,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1]
目錄
性味
酸、澀、微溫。
功用
用法
6~12克。
來源
功效
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
主治
治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
性味歸經
酸,微溫。
《本經》:「味酸,平。」
《吳普本草》:「神農、黃帝、雷公、扁鵲:酸,無毒。岐伯,辛。」
《別錄》:「微溫,無毒。」
《藥性論》:「味咸辛,大熱。」
入肝、腎經。
《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少陰經。」
《藥品化義》:「入肝、心、腎三經。」
《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
凡命門火熾,強陽不痿,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忌服。《本草經集注》:「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別名
處方名
萸肉、芋肉、於肉、山萸肉、生山萸肉、酒山萸、炙山萸、蒸山萸、棗皮等
生山萸肉為原藥剝取果肉生用入藥者。
處方中寫萸肉、芋肉、於肉、山萸肉、棗皮均指蒸山萸肉。
蒸山萸肉又名制山萸肉、制山萸、制萸肉、蒸山萸、蒸萸肉。為生山萸肉置籠內蒸至紫褐色再曬乾入藥者。補肝腎功效增強。
酒山萸又名酒萸肉、炙山萸、炙萸肉。為生藥用黃酒拌勻,裝入容器中密封,隔水燉至酒吸盡,取出晾乾入藥者。
商品名
杭萸肉:為產於浙江杭州一帶者。皮肉厚,色鮮艷,味酸濃,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山茱萸:又名山萸。為各地所產萸肉的統稱。以皮肉肥厚、色紅油潤、酸味濃、乾燥無核、潔淨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10~11月間果實成熟變紅後採摘,采後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後,取下果肉,再曬乾或用文火烘乾。宜放置陰暗乾燥處,以防霉蛀變質。
拉丁名
藥材Fructus Corni原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炮製方法
山萸肉:洗淨,除去果核及雜質,曬乾。
酒山萸:取淨山萸肉,用黃酒拌勻,密封容器內,置水鍋中,隔水加熱,\
燉至酒吸盡,取出,晾乾(山萸肉每100斤,用黃酒20~25 斤)。
蒸山萸:取淨山萸肉,置籠屜內加熱蒸黑為度,取出,曬乾。
性味歸經
酸、澀,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
補益肝腎,澀精縮尿,固經止血,斂汗固脫。
功效特點
本品酸澀主收,溫能助陽,故能補益肝腎、澀精、縮尿、止汗,用於陽痿、遺精、尿頻、汗出及婦女月經過多、漏下不止、頭暈目眩、視物昏花等證。
功效主治
補益肝腎,澀精縮尿:用於肝腎不足,症見陽痿,遺精,腰酸,眩暈,目暗,耳鳴耳聾,小便頻數者,常與補骨脂、當歸等同用。
固經止血:用於婦女體虛、月經過多或漏下不止等證,常與烏賊骨、棕櫚炭、茜草炭等同用。
斂汗固脫:用於大汗欲脫,或久病虛脫,可與黨參、白芍、龍骨、牡蠣、甘草等同用,如來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