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州
蜀州 |
崇州市历史悠久,古称蜀州,其建制历史长达4300年,古称:崇庆。故有大重庆和小崇庆之说。公元316年设立县制,1994年撤县设市。崇州自古为繁荣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门重镇"之称。 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崇阳镇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蜀州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电话区号; 028
邮政区码; 611230
地理位置; 四川成都崇州市
面积; 1090km2
人口; 约65万人
车牌代码; 川A
别称; 蜀洲
行政代码; 510184
古蜀
紫竹古城遗址 紫竹古城遗址位于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是距今4300年左右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
该城址面积约25万平方,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紫竹古城与成都平原其他早期城址共同构成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唐== 唐属剑南道,治所晋原县(今崇州市崇阳镇),唐高宗咸亨二年,分晋原的一部分设立大邑县。 盛唐至五代 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纪念道祖修建老子殿。
盛唐至五代 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析益州地置蜀州,蜀州辖晋原、唐隆、清城、新津4县。五代时期(907-965年),四川地方行政区划率循旧制。953年(后蜀广政十六年),蜀州始加领永康县,但永康乃割郭信八乡置,境域无有增加。故盛唐和五代,蜀州境域除今崇庆境域外,尚北辖青城,南辖新津。
宋至北宋
宋、元、明、北宋继称蜀州,下辖晋原、江源、永康、新津4县,统领青城仅有短暂的三段时期。公元1144年(南宋绍兴十四年),升蜀州为崇庆军,1177年(孝宗淳熙四年)再升为崇庆府,名称虽易,实际境域未有变更。元降崇庆府为崇庆州,虽并江源、永康2县入州,只辖晋原、新津2县,境域仍未变更。明继称崇庆州,又并晋原县入州,另辖新津县。
清
清继称崇庆州,与新津县并隶成都府,崇庆始成为不领县之散州,境域与今崇庆县境域大致相同。据嘉庆、光绪州志记载,其时境域,"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西北延袤三百里。东至石鱼河古佛庵交温江县界二十五里,至温江县城四十里。南至舒家庵交新津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干溪镇观音桥交大邑县界二十里,至大邑县城三十里。北至一窝柳交灌县界三十五里,至灌县城百里。又东至罗家庙大沟石桥交双流县界三十五里,至双流县城六十里。东南至落雁坝交新津界三十里,至新津县城七十里。西南至一把伞交大邑界三十里。西北至大坪山交瓦寺土司界二百八十里,至怀远镇七十里。东北至张家庵交温江界二十五里"。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境域与清代大致相同。民国《崇庆县志·方舆》记载:崇庆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石鱼场界温江三十二里。东北至张家庵界温江二十五里。又偏东至罗庙石桥界双流三十五里。南至舒家庵界新津三十五里。西至干溪镇界大邑二十七里。北至一棵柳界灌县三十五里。又北至街子场界灌县石佛沟六十三里、萧家巷九十里。东南至万集镇界新津四十里。西南至崇德场(一名苏场,崇庆、大邑分属)四十里。又界天全州属穆坪土司,道里未详;县境西北诸山与之毗连,由瓦寺周界而下,为四川舆图所未及。西北迤至大坪山界汶川属瓦寺土司约三百里;山径深邃,以常人所径行计,已及二百里,人迹罕至者去界犹远。故民国时期境域与建国后境域基本一致。
1994年已撤县设市,为崇州市。
史料记载
蜀州,唐安。紧。开元户五万二十六。乡八十八。元和户一万四千五百八。
乡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隋开皇三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东(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邛州八十三里。东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糖。元和贡:白罗,木兰皮。
管县四:晋原,青城,新津,唐兴。
晋原县,望。郭下。本汉江原县,属蜀郡。李雄时改为汉原,晋为晋原。周立多融县,又改为晋原,属益州。后因之,垂拱二年改属蜀州。
鹤鸣山,在县西七十九里。绝壁千寻。张道陵天师学道于此。
多融山,在县西南。
斜江水,出鹤鸣山,经县西四十里。
青城县,望。南至州四十一里。本汉江原县地,周武帝于此置青城县,因山为名,属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蜀州,开元十八年改为青城。
青城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仙经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悬澍,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潮泉。
大江,经县北,去县二里。
弩机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县东南四十里。
新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故城东七里。又东有新津渡,谓之新津市,周闵帝元年于此立新津县,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天社山,在县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
唐兴县,望。西北至州四十里。本汉江原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又徙?道县于此,大业二年废入新津县,武德元年于废州置唐隆县,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