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州
蜀州 |
崇州市歷史悠久,古稱蜀州,其建制歷史長達4300年,古稱:崇慶。故有大重慶和小崇慶之說。公元316年設立縣制,1994年撤縣設市。崇州自古為繁榮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門重鎮"之稱。 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崇陽鎮為中國文化歷史名城。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蜀州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電話區號; 028
郵政區碼; 611230
地理位置; 四川成都崇州市
面積; 1090km2
人口; 約65萬人
車牌代碼; 川A
別稱; 蜀洲
行政代碼; 510184
古蜀
紫竹古城遺址 紫竹古城遺址位於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鄉紫竹村,是距今4300年左右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與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屬於成都寶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遺址的產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
該城址面積約25萬平方,平面形狀為長方形,城牆分內外兩圈,呈"回"字形。發掘出的陶器、石器、骨製品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並且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比較高的階段。紫竹古城與成都平原其他早期城址共同構成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唐== 唐屬劍南道,治所晉原縣(今崇州市崇陽鎮),唐高宗咸亨二年,分晉原的一部分設立大邑縣。 盛唐至五代 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紀念道祖修建老子殿。
盛唐至五代 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析益州地置蜀州,蜀州轄晉原、唐隆、清城、新津4縣。五代時期(907-965年),四川地方行政區劃率循舊制。953年(後蜀廣政十六年),蜀州始加領永康縣,但永康乃割郭信八鄉置,境域無有增加。故盛唐和五代,蜀州境域除今崇慶境域外,尚北轄青城,南轄新津。
宋至北宋
宋、元、明、北宋繼稱蜀州,下轄晉原、江源、永康、新津4縣,統領青城僅有短暫的三段時期。公元1144年(南宋紹興十四年),升蜀州為崇慶軍,1177年(孝宗淳熙四年)再升為崇慶府,名稱雖易,實際境域未有變更。元降崇慶府為崇慶州,雖並江源、永康2縣入州,只轄晉原、新津2縣,境域仍未變更。明繼稱崇慶州,又並晉原縣入州,另轄新津縣。
清
清繼稱崇慶州,與新津縣並隸成都府,崇慶始成為不領縣之散州,境域與今崇慶縣境域大致相同。據嘉慶、光緒州志記載,其時境域,"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西北延袤三百里。東至石魚河古佛庵交溫江縣界二十五里,至溫江縣城四十里。南至舒家庵交新津縣界三十五里。西至干溪鎮觀音橋交大邑縣界二十里,至大邑縣城三十里。北至一窩柳交灌縣界三十五里,至灌縣城百里。又東至羅家廟大溝石橋交雙流縣界三十五里,至雙流縣城六十里。東南至落雁壩交新津界三十里,至新津縣城七十里。西南至一把傘交大邑界三十里。西北至大坪山交瓦寺土司界二百八十里,至懷遠鎮七十里。東北至張家庵交溫江界二十五里"。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境域與清代大致相同。民國《崇慶縣誌·方輿》記載:崇慶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石魚場界溫江三十二里。東北至張家庵界溫江二十五里。又偏東至羅廟石橋界雙流三十五里。南至舒家庵界新津三十五里。西至干溪鎮界大邑二十七里。北至一棵柳界灌縣三十五里。又北至街子場界灌縣石佛溝六十三里、蕭家巷九十里。東南至萬集鎮界新津四十里。西南至崇德場(一名蘇場,崇慶、大邑分屬)四十里。又界天全州屬穆坪土司,道里未詳;縣境西北諸山與之毗連,由瓦寺周界而下,為四川輿圖所未及。西北迤至大坪山界汶川屬瓦寺土司約三百里;山徑深邃,以常人所徑行計,已及二百里,人跡罕至者去界猶遠。故民國時期境域與建國後境域基本一致。
1994年已撤縣設市,為崇州市。
史料記載
蜀州,唐安。緊。開元戶五萬二十六。鄉八十八。元和戶一萬四千五百八。
鄉八十八。
禹貢梁州之域。秦滅蜀,為蜀郡。在漢為郡之江原縣也。李雄據蜀,分為漢原郡,晉穆帝改為晉原郡。後魏平蜀後,移犍為郡理此東三十里,因省晉原郡以並之,仍於此西十里立多融縣,取舊郡名也。隋開皇三年改屬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晉原等四縣屬蜀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東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邛州八十三里。東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羅十八匹,木蘭皮,沙糖。元和貢:白羅,木蘭皮。
管縣四:晉原,青城,新津,唐興。
晉原縣,望。郭下。本漢江原縣,屬蜀郡。李雄時改為漢原,晉為晉原。周立多融縣,又改為晉原,屬益州。後因之,垂拱二年改屬蜀州。
鶴鳴山,在縣西七十九里。絕壁千尋。張道陵天師學道於此。
多融山,在縣西南。
斜江水,出鶴鳴山,經縣西四十里。
青城縣,望。南至州四十一里。本漢江原縣地,周武帝於此置青城縣,因山為名,屬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垂拱二年改屬蜀州,開元十八年改為青城。
青城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仙經雲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懸澍,一日三時灑落,謂之潮泉。
大江,經縣北,去縣二里。
弩機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縣東南四十里。
新津縣,望。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犍為郡武陽縣地,故城東七里。又東有新津渡,謂之新津市,周閔帝元年於此立新津縣,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天社山,在縣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連嶺,每益土有難,人多依焉。
唐興縣,望。西北至州四十里。本漢江原縣地,後魏於此立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又徙?道縣於此,大業二年廢入新津縣,武德元年於廢州置唐隆縣,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