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蜀中九日 王勃

蜀中九日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蜀中九日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二句以「望鄉台」、「送客杯」作對仗,用他鄉送客來襯托詩人思鄉的情懷;後二句用呼告語作詠嘆,從北雁南飛着想,反襯出其久居南方思念故鄉的苦悶。

目錄

原文

王勃〔唐代〕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

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賞析

  這首詩前二句以「望鄉台」、「送客杯」作對仗,用他鄉送客來襯托詩中人思鄉的情懷;後二句用呼告語作詠嘆,從北雁南飛着想,反襯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鄉的苦悶。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台」,點明了時間是重陽節,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台,以此來表達鄉愁,思鄉之情倍增。「他席他鄉送客杯」,點明了詩人當時是在異鄉的別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淒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境,正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愁。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託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情緒推向了高潮。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說:「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確,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時絕句發展緩慢,其表現方式大體上沿襲漢魏和南朝傳統。而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語,對絕句的發展起着重大作用。

創作背景

  咸亨元年(670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他有感而作此詩。

簡析

  《蜀中九日》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二句以「望鄉台」、「送客杯」作對仗,用他鄉送客來襯托詩人思鄉的情懷;後二句用呼告語作詠嘆,從北雁南飛着想,反襯出其久居南方思念故鄉的苦悶。全詩篇幅極短,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意境闊遠。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