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蛾蚋(e rui )科又称蛾蠓科、毛蠓科,俗称蛾蝇。是微小型多毛或鳞毛的双翅目昆虫,包括吸血的白蛉和室内常见的蛾蚋等重要卫生害虫。幼虫多生活在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往往是含氧低的地方),包括浴缸、洗手盘等,是浴室常见的滋扰性害虫。

目录

生活习性

生活史

蛾蚋卵期为2日; 幼虫四个龄期,约14日开始化蛹; 蛹约3-4日羽化。 雌成虫产卵的平均数是241±16.6粒,约在羽化后的3-4日会开始产卵。 成虫在羽化后的3-4天就开始死亡,14天内大部分的成虫会死亡;但也有活过一个月的记录。

行为

蛾蚋聚集分布在潮湿环境。聚集分布的种群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可能比单独的个体要强,所以容易聚集出现。

蛾蠓成虫除家室常见外,野外潮湿环境极常见,有的生活在白蚁巢、鼠洞、兽穴等处。水生者除污水外,也有在静水或瀑布之下的。蛾蠓的成虫静止时翅多呈屋脊状斜覆体上或向后上方斜翘,翅多毛或鳞而似小蛾,故有蛾蚋、蛾蛉、毛蛉等名。按“蛉”字已久用于脉翅类昆虫,而毛蛉、蛾蛉已是脉翅目科名故不宜再用;而白蛉已然惯用就依旧之。

形态特征

蛾蚋成虫头部小而略扁,复眼左右远离,无单眼;触角长,与头胸约等或更长,由12~16节组成,轮生长毛;口器的下颚须长而曲折,4或5节,喙短而吸血性者长。胸部粗大而背面隆突,小盾片圆;足较短或细长,胫节无端距。翅基部窄而端部或尖或圆,常呈梭形;翅缘和脉上密生细毛,少数还有鳞片,翅脉纵脉多而明显,至少有9条纵脉伸达翅缘,横脉少而不显仅在翅基部有,基室短小;亚前缘脉(Sc)多短或不完整,径脉(R)分4或5条,中脉(M)分3或4条,肘脉(Cu)只1条,臀脉(A)很短或退化。腹部筒形,6~8节,雄外生殖器发达而显露,雌产卵器突出。[1]

幼虫细长筒形,全头型,无足,两端气门式或后气门式,体12~14节,体背侧多有骨化片,侧腹面常有膨突帮助移动,后气门式的气门位于一短粗管上;体多刚毛或棒状毛,腹端常有长毛或毛刷等饰物;水生幼虫还有气管鳃和附着用的吸盘状结构。幼虫多为腐食性或粪食性,生活在朽木烂草及土中,有些生活在下水道中,羽化后常见于室内。

滋生环境

白斑蛾蚋和星斑蛾蚋的幼虫在都市中,主要孳生在含有腐败有机质的浅水域,化粪池、污水池、厕所、浴室洗脸台、地板积水、厨房的水槽、潮湿的抹布等都能培养出大量的蛾蚋。室外的淤积排水沟和一些有机质较高的积水容器中,也能发现蛾蚋幼虫的踪迹。羽化后的蛾蚋成虫大多就近停在墙壁上 。

危害现象

机械性病媒:白斑蛾蚋、星斑蛾蚋经常出现在厨房、浴室墙壁上,且全身长满细毛,容易携带病菌,有污染食物、传播疾病的可能性。蛾蚋的活动不高,机械性传播疾病机率不大,白斑蛾蚋和星斑蛾蚋的生态习性,有散播大肠杆菌疾病的可能性。

骚扰性害虫:栖息在白色油漆或磁砖墙壁上的蛾蚋,会影响视觉清爽及室内清洁。蛾蚋的飞行能力不强,经常停在墙壁上不动,只有在受干扰时才会飞离原地。飞行一小段距离,又停在附近的墙壁上。蝇蛆病:蛾蚋的"害虫"性,最重要是会造成蝇蛆病(myiasis),一般都是星斑蛾蚋所造成的。蛾蚋幼虫在一般情形下,是一种自由生活(free living)的昆虫,不需要寄生在宿主体内,就能完成生活史。幼虫或卵意外进入宿主体内,也能利用宿主的组织来完成生活史。一般认为蛾蚋性蝇蛆病的产生,是伤口护理、消毒不良等意外因素所造成的兼性寄生。室内休息时偶会钻入鼻孔引起炎症。

防治措施

防治蛾蚋最根本的方法为环境的整顿;蛾蚋主要是孳生在各种积水中,只要把容器积水倒掉、地板或水槽积水清除、室外水沟维持畅通,就可以把蛾蚋的数量制住。在化粪池中孳生的幼虫,可以投入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可同时治蛾蚋白腹丛蚊。

成虫的清除:蛾蚋的体长约3毫米,使用电蚊拍,就可以有效清除。化学药剂可以使用一般家庭用的合成除虫菊酯喷雾剂。

幼虫是一种很小的蛆,长大了羽化。这种昆虫生性嗜好黑暗,蛆就生活在下水道和下水管中的管壁上,以腐朽污秽的物质为食。只有羽化了的成虫有翅膀可以飞翔。这种昆虫本身对人类没有什么危害,只是它生活在脏兮兮的地方,从污水管中飞出来。 在地漏或者下水管道装一个地漏配套专用存水弯,防虫地漏不仅可以防止小飞虫进入室内,还可以防止返味。无需改动原有地漏。

1、经常保持厕所所有地漏有水,水蒸发干了,就赶紧往地漏倒上水。这样臭气不但被水密封了,地沟虫也休想飞出来,这是最环保、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另外别忘了洗脸池是和下水管相相通的,不用洗脸池时,也应该把下水口盖上。

2、如果要长期保持地漏没有地沟虫,可以去卫生防疫站买一些低毒的杀虫剂,用水稀释后,打开地漏,狂喷一阵子,再盖上。经常喷少许杀虫剂,可以长期没有地沟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