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雕
蛇雕 |
中文学名: 蛇雕 |
蛇雕(学名:Spilornis cheela):共有21个亚种。全长61-73厘米,大中型鹰类。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羽冠,覆盖后头。上体暗褐色,下体土黄色,颏、喉具暗褐色细横纹,腹部有黑白两色虫眼斑。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膜黄色。跗跖及趾黄色,爪黑色。[1]
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营巢于高树上,用树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以小型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为食。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目录
形态特征
蛇雕前额白色,头顶黑色,羽基白色;枕部有大而显著的黑色羽冠,通常呈扇形展开,其上有白色横斑。上体灰褐至暗褐色,具窄的白色或淡棕黄色羽缘,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具1条宽阔的白色或灰白色中央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翅上小覆羽褐色或暗褐色,具白色斑点,飞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和淡褐色横斑。喉和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淡色或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灰皮黄色或棕褐色,具丰富的白色圆形细斑。翼下覆羽和腋羽皮黄褐色,亦被白色圆形细斑。
幼鸟头顶和羽冠白色,具黑色尖端,贯眼纹黑色,背暗褐色,杂有白色斑点。下体白色,喉和胸具暗色羽轴纹,覆腿羽具横斑,尾灰色,具两道宽阔的黑色横斑和黑色端斑。
虹膜黄色,嘴蓝灰色,先端较暗,蜡膜铅灰色或黄色,跗跖裸出,被网状鳞,黄色,趾亦为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150-1700g;体长♀590-640mm;嘴峰♂46mm,♀30-43mm;翅♂440mm,♀415-435mm;尾♂275mm,♀250-290mm;跗跖♂59mm,♀89-100mm (海南亚种)。
栖息环境
蛇雕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杈上。
生活习性
飞行时常选择晴朗的天气,单独或小群随上升热气流旋至空中展翅翱翔,此时稍向前倾的宽长双翼下,一白色横带清晰明显,并发出嘹亮上扬的长呜哨音“忽溜...忽溜...”,为野外辨识主要特征。气候不佳时甚少活动,常停栖于枯木或密林群居。
叫声凄凉。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和甲壳动物。蛇雕是一种珍贵的大型猛禽,春天是蛇雕孵卵抱窝的季节。蛇是一种难以捕捉的动物,由于身体细长、滑溜,很不容易抓牢,而且抓住一部分之后,蛇体的其他部分会反过来卷缠,其巨大的缠力,往往使冒险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还有一副难以抵御的毒牙,更使很多进攻者望而却步,因此专门以蛇为食的动物并不多见。而在蛇雕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象一片片小盾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够抵挡蛇的毒牙的进攻;它的身体上长着的宽大的翅膀和丰厚的羽毛,也能阻挡蛇的进攻;它的脚趾粗而短,能够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体,使其难以逃脱。所以当蛇被擒获之后,很难对蛇雕进行反击,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处,或者盘旋于空中窥视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地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很多体型较大的蛇并不会俯首就擒,常常疯狂地翻滚着,扭动着,用还能活动的身体企图缠绕蛇雕的身体或翅膀。蛇雕则不慌不忙,一边继续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不放,一边不时地甩动着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当蛇渐渐不支,失去进行激烈反抗能力时才开始吞食。
由于捉到蛇后大多是囫囵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没有其他猛禽发达。但它的颚肌非常强大,能将蛇的头部一口咬碎,然后首先吞进蛇的头部,接着是蛇的身体,最后是蛇的尾巴。在饲喂雏鸟的季节,成鸟捕捉到蛇后,并不全部吞下,往往将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边,以便回到巢中后,能使雏鸟叼住这段尾巴,然后将整个蛇的身体拉出来吃掉。
蛇雕将蛇吞入之后,往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同时做出一个十分古怪的动作:首先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断地挺胸和扬头,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太阳,就象人在进食的时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样。这是蛇雕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没有完全死亡的蛇体在腹中的扭动,不得不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体的活动,同时扩张自己的气管而不至于受到窒息。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森林中高树顶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构成,呈盘状,每窝产卵1枚,卵白色、微具淡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3-73.1mm×54-58.2mm,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养到60天左右才能飞翔。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旅鸟:韩国、新加坡。
中国
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台湾、香港、海南等地。中国有4个亚种,其中云南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西藏墨脱等地,为留鸟;东南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辽宁为迷鸟, 其他各地为留鸟;台湾亚种为中国特产亚种,仅分布于台湾,也是留鸟;海南亚种也是中国特产亚种, 是仅分布于海南的留鸟。所有亚种均不常见。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