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谷鄉
蚌谷鄉隸屬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地處西疇縣境西北部,東鄰法斗鄉,南與興街鎮毗鄰,西南與蓮花塘鄉相連,西北與硯山縣八嘎鄉接壤,東北接西灑鎮,鄉人民政府距西疇縣城15千米,行政區域面積132.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蚌谷鄉戶籍人口為21507人。
民國九年(1920年),設蚌谷甲,蚌谷鄉境域屬西酒區。1987年8月,區改蚌谷鄉。截至2020年6月,蚌谷鄉轄7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蚌谷村。
2019年,蚌谷鄉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1]
目錄
地理環境
境內大寨、蚌谷、嚕拉、龍正、龍莊、加保等地屬山區小壩子,除法古村委會多數面積及龍正村委會部分面積屬土山區外,其餘均屬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占總國土面積的92%以上,石漠化程度深,最高海拔1520米,最低海拔1320米,年均降雨量1470毫米,年均氣溫17℃,無霜期350天左右。境內共有小二型水庫3個,即:蚌谷水庫、龍正水庫、小橋溝水庫;糧經作物以玉米、稻穀、烤煙為主。總的鄉情特點是:山大石頭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自然環境惡劣,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財困民窮,是一個典型的岩溶山區農業貧困鄉。在鄉政府駐地南部,有距今約5000年以上,於1997年被列為文山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古岩畫,有人物、太陽、月亮、動物等畫象共80多處。礦產資源有鋁土礦、鐵礦等。
行政區劃
蚌谷鄉位於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城西北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5公里。東接西灑鎮,南鄰興街鎮,西抵蓮花塘鄉,北與硯山縣八嘎鄉接壤。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鄉國土總面積132.8平方千米,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196個村民小組。
農村經濟
農業、畜牧業是蚌谷的基礎產業。在發展農村經濟工作中,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業、畜牧業發展為基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堅持依靠科技興農興牧,有力地促進了全鄉農業、畜牧業生產,確保了農村經濟工作的持續發展。全鄉農業生產總值實現4006.34萬元,比上年增長6.64%。其中,農業產值1713.6萬元,比上年增長5%;林業產值24.2萬元,比上年增長10%;畜牧業產值2212.92萬元,比上年增長8%;其它農業產值55.62萬元,增長3%。財政收入實現141.05萬元,比上年增長0.3%。農民人均產糧339公斤,比上年增長2.4%。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028元,比上年增長8.1%。
認真貫徹縣委、政府關於"加快勞務輸出,發展勞務經濟"的指示精神,把勞務輸出作為蚌谷鄉農村經濟的一大亮點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重點抓好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管理、引導、培訓和服務工作。蚌谷鄉現有農村勞動力9000餘人,有剩餘勞動力4000餘人。截止2007年11月,共組織勞務培訓5期,參訓人數達454人次,據統計,截止2007年11月,全鄉自發外出務工者達3557人,有組織務工者有250人,實現勞務收入1000多萬元。許多務工者通過努力,帶回了可觀的收入,學到了致富的技術和本領,走上了農村致富的捷徑,為農村經濟發展樹起了典型。
人口衛生
全鄉有漢族、壯族、彝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8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1150人(2017年)。200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計劃生育率94.47%;已建鄉級衛生院一個,村委會衛生所9個,鄉級有醫務人員9人,村級有醫務人員1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5%。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1月,全鄉有文化站1個,建有圖書室2個,村級文化活動室13所,業餘文藝宣傳隊5支,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90%。
在科技教育上,蚌谷鄉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訓,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強化教育的基礎地位。順利通過了全省的"普六"、"普九"、"普實"工作驗收,全鄉教育工程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38.03萬元,對新聯小學、加保小學、水海子小學、龍潭小學、坡頭小學、董家地小學、成技校、蚌谷中學、大吉廠小學、大路邊小學、龍正小學、老文寨小學等12所危險校舍進行了改造,並新建了蚌谷鄉幼兒園。基本消除了危房學校,極大地改善了教育教學條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學生入學率達98.9 %,鞏固率達98.9%,完學率90.5%。青壯年脫盲率達到86.6%。[2]
基礎設施
能源建設成效顯著。截止2007年11月,全鄉沼氣池總數3783口,沼氣池覆蓋率達85%(無能力建池、五保戶485戶除外);裝有太陽能農戶數71戶;建有小水窖2107口。
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間,投資200多萬元修建了全長5公里的全縣第一條通鄉水泥路面,帶動了蚌谷經濟的快速發展。修通了蚌谷至硯山縣。
八嘎鄉四級砂石公路,新修了鄉村公路45公里,維修了80.5公里,使全鄉98%以上的村寨通了公路,到"十五"期末,全鄉擁有各類公路285公里,基本建成了以集鎮為中心,輻射各村的公路網絡,農村交通便道四通八達。
小集鎮建設取得新突破。按照《蚌谷鄉集鎮建設總體規劃》,籌資70餘萬元啟動實施長310米,寬20米和長80米,寬12米的安置街及兩座橋涵的蚌谷小集鎮開發建設。
岩溶槽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經驗突出。通過在項目區對"山、水、林、田、路、電"等進行綜合整治後,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廣,大力推動全鄉乃至全縣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步伐,為相同地域治理石漠化和水土保持工程提供試點經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水利和電力設施得到加強。"十五"期間,全鄉建了一座小二型水庫(小橋溝水庫),用於解決縣城供水。建成各類三面光溝16500米,建成各類人畜飲水池、旱地水澆池545件16350立方,使全鄉水利化程度達25%,切實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加大電網改造力度,完成一、二期工程,共改造七村185組4700戶18850人的生產生活用電。
廣播電視和通信事業健康發展。為積極推動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十五"期間共完成電視光纜改造433戶,實施了"村村通"項目5村14組782戶3128人,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90%以上。移動、聯通、小靈通信號站的建成,快速、便捷、高效的通訊網絡逐步形成。
特色產業
香椿
蚌谷鄉是文山州一個較典型的岩溶山區特困鄉,全鄉國土總面積132.8平方千米,92%以上的面積均屬喀斯特地貌,農民人均耕地1.02畝。2006年底,全鄉人均產糧339公斤,人均有錢1028元。如果僅靠這一有限的土地資源來單一發展生產,要實現全鄉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宏偉目標,任務十分艱巨。為儘快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增收難的問題,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在充分吃透鄉情的基礎上,積極尋思路、覓對策、探市場,認真按照"宜糧則糧,宜煙則煙,宜林則林"的方針,切實設法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在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上,經多方考察論證,最終選定了在全鄉具有較大適應範圍和廣闊市場前景的四季香椿作為一個特色產業來抓,並於2002年在鄉第八次黨代會上將其規模初定為10000畝。通過四年的努力,利用退耕還林項目完成3800畝,利用其它項目造林完成4350畝,種植面積已達8150畝,其中:龍正村委會馬六塘村民小組18戶農戶均種植了香椿,並且已經有10年的種植歷史,現全部進入豐產期,經濟效益較為明顯,戶均達6000元收入。2006年底,全鄉共採摘椿芽49.7萬斤,實現收入298.5萬元,收入較多的達5000多元,較少的也有幾百元,產品遠銷昆明、文山等市場,由於口味極佳,深受消費者歡迎。全鄉到2010年即可實現萬畝四季香椿基地的目標。
農家樂
蚌谷鄉以服務城市為導向,充分利用"龍正--龍潭"經濟帶"水海子--龍潭"段的區位優勢,引導農戶發展休閒觀光假日經濟。現已發展風格各異的"農家樂"6戶,年接待客人5000餘人次,年實現營業收入130萬元。規模較大的"廣躍山莊"、"天逸園"、"休閒農家樂"等,年純收入均在3萬元以上。並帶動片區群眾發展畜禽養殖10組138戶,發展水產品養殖5組30餘戶50餘畝,發展蔬菜種植6組150餘戶,就地轉移和安排農村富餘勞動力20人次,為片區群眾年增收44.1萬元。
自然資源
蚌谷鄉農業資源除主要的糧食作物外,還有經濟作物油菜、生薑、烤煙等,特色農業產品有香椿、花椒等,其中香椿是我鄉的主要產品。境內共有小二型水庫3個,即:蚌谷水庫、龍正水庫、小橋溝水庫鄉人民政府附近都有集休閒、娛樂、餐飲為一體的農家樂;另外,蚌谷鄉礦產資源有鋁土礦、鐵礦等,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