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子白盤
發現和流傳
虢季子白盤在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後被時任陝西眉縣縣令徐燮占有,他離任後帶回常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後,虢季子白盤又落到護王陳坤書手裡。
清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時任直隸陸路提督的劉銘傳在常州與太平天國交戰,攻陷常州後,他住進了陳坤書的府邸,發現此盤作為馬槽使用。劉銘傳從盤底的銘文認定這是一件稀世之寶,就悄悄送回老家安徽肥西縣劉老圩村,並附信囑咐家人仔細珍藏,不要聲張。同治十年(1871年),劉銘傳卸甲歸田,修了一所亭子放置銅盤,並命名為「盤亭」,並把自己對虢季子白盤的研究記錄成書《盤亭小錄》。
劉家後人為保護虢季子白盤不在亂世中散失,在抗日戰爭期間,舉家逃亡之前,將虢季子白盤埋在後院,坑深3米,上栽有一棵槐樹。1949年,劉肅曾(劉銘傳第四代孫)主動把虢季子白盤上繳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0年2月28日文化部表彰了劉肅曾,頒發了褒獎狀,並有意安排他到北京工作,但劉沒有接受[1]。
器形
虢季子白盤長132.2厘米,高41.3厘米,寬82.7厘米,重215.5公斤,四壁外鑄有8個銜環獸首。虢季子白盤是范鑄法鑄造。
銅盤呈長方形,四角為圓弧狀,腹下斂,平底,有四個曲尺形的足,銅盤四壁外側通體鑄有花紋,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整體紋飾十分精美,又不失敦厚大方、莊重肅穆的西周神韻。更值一提的是,在銅盤兩側,還各有兩個向外突出的獸首銜環,環上的花紋呈繩索狀。這說明,當年要挪動這個銅盤,必須要套上繩索,由七、八個壯漢一起用力才行。
銘文
“ | 「唯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寶盤,丕顯子白,庸武於戎工,經維四方。薄伐玁狁,於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獻馘於王,王孔嘉子白義,王格周廟,宣榭爰饗,王曰伯父,孔顯有光。王賜乘馬,是用左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弓,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2]。」 | ” |
— 虢季子白盤銘文 |
銘文共111個字,大致上為四字一句,為韻文。銘文記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勝獫狁(匈奴的先祖),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宣王舉行隆重的慶典表彰他的功績,賞賜了馬匹、斧鉞、彤弓、彤矢。虢季子白特製造此盤來紀念這件事情。這段銘文,見證了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確實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視頻
虢季子白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寶「虢季子白盤」 捐贈國家前後,鳳凰網,2015-07-24
- ↑ 西周青銅器《虢季子白盤》銘文 ,搜狐網,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