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虞美人·黃昏又聽城頭角

《虞美人·黃昏又聽城頭角》

作品名稱: 《虞美人·黃昏又聽城頭角》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虞美人·黃昏又聽城頭角》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納蘭的詞,總是讓人感覺繾綣幽情,該詞自然也不例外。全詞辭藻優雅,言淺意深,可謂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開篇,作者就描繪了這樣一個場面,"黃昏又聽城頭角,病起心情惡",黃昏時分,城頭號角響起,詞人身患疾病,心情異常低落。接着納蘭向我們交代了此時他正在做什麼, "藥爐初沸短檠青,無那殘香半縷惱多情"。

那麼,納蘭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給出了答案: "多情自古原多病。"患病之人一般都會自憐自傷,納蘭自然也不例外,更何況是獨自病在異鄉,沒有親人的悉心照料,沒有朋友的噓寒問暖,所以他只能無奈地攬鏡自照,結果看到的卻是自己日漸消瘦的容貌。

詞的結尾兩句似乎很好理解, "一聲彈指淚如絲,央及東風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納蘭觸景傷情,以至於輕輕彈一下手指,就傷心得淚下如絲,但是他又不想讓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後徒增傷心,於是央求東風不要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這裡的"彈指"指代別的是納蘭好友顧貞觀的詞集《彈指集》。那尾句中的"玉人"又如何解釋呢?從通常意義上理解,它當然是指美麗潔白的女子。另外,它也會被用來指代風流俊美的才郎,由此看來,納蘭以玉人來稱呼顧貞觀,也就變得合情合理。

全詞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感,充分體現了納蘭詞"率直性靈"的風格。

目錄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黃昏時分又聽到城頭傳來號角聲,病中的我勉強坐起,心情不佳。藥剛剛煮沸,燈燭發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燒盡的薰香散發半縷青煙,又勾起無限傷感。

自古以來多情者總是多病,我照着鏡子,嘆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顏。讀一句你的《彈指詞》,淚水突然滑落,拜託東風不要把我在病中對你的思念訴與你知道。

作品賞析

納蘭主張詞要抒寫「性靈」,又當有風人之旨。本篇言辭直涼,不好堆砌,情意卻又能緩緩而出,不落於寡淡,是直抒胸臆的佳作。全詞語境淺顯,直白,表現了納蘭詞「率直性靈」的風格。[2]

塞外的黃昏,病體沉沉的容若,沒有了家中呼奴喚婢的可能。出差在外的他連煎藥估計也得自己動手。心裡沒有多少怨氣。只是有點蕭索,如每個在病中的人一樣,感覺到種種的無常,攬鏡自照,鏡中那清瘦的身影着實令人憐惜。心情不免低落自憐自傷,再添上對家人的思念,多情公子無可排遣之下怕也只能一聲嘆息淚落如絲。這一首,值得品味的是黃昏鬱郁的心情,又病痛,又情思,又孤旅,灰黃黯淡。黃昏給人的通感往往是這樣。 因為詞中「彈指」一詞還引起爭論,長嘯和彈指都是古人表達情緒的慣常動作。卻也有說是指吟唱顧貞觀所著的《彈指集》而落淚。聯合下句的詞意會發現容若是在思念所愛的女子。因《彈指集》而附會到顧貞觀未免牽強。兩個男人之間,再怎麼要好,他也不至於明目張胆的叫他玉人,說因為吟唱《彈指詞》而落淚也有點怪怪的。

死死地摳字眼以獲得樂趣,這是詞評家們慣常做的事,說精細也可,說無聊也行。讀一首詞不是在考古,而是在感受。詞意是表象,詞境才是內質。我很簡單的把彈指理解為彈擊手指,表示強烈的感情,也不耽誤我領略詞義,因為納蘭想表達的感覺不在這兩個字上。況且將詞義解為寫給家中人,與集中另一闋《臨江仙永平道中》倒是很有上下傳承之妙。

這詞突出的反映了容若多情體貼的性格,雖然也很思念家人,心裡未嘗不想着家人知道,可是未免她擔心,還是寧願獨自承受着病中寂寞。

看容若總有些寶玉的影子,說着不愛榮華富貴吧,實際上骨子裡已經脫不了那富貴安逸,雖然不戀功名,但是極度戀家。容若自己病着卻想着不要讓家裡的「林妹妹」曉得。和寶玉自己淋雨卻要人家快躲的痴勁簡直是一脈相承。寶玉那句:「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是那傾馘傾城的貌。」還真可看做容若「多情自古原多病」的註解。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清詞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