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
|
作品名稱: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
這首詞至早當作於康熙十七年。詞人目睹「春來梨花開,風去梨花落」的情景,聯想到了亡妻盧氏,為了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作下此詞。[1]
目錄
詩詞正文
“ | <春情只到梨花薄,
片片催零落。 夕陽何事近黃昏, 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銀箋別夢當時句, 密綰同心苣。 為伊判作夢中人, 索向畫圖清夜喚真真。 > |
” |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古詩文網> |
譯文
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時候,夕陽西下,黃昏降臨,卻不知道人間尚有人相思惆悵,不能自已。[2]
曾經濃情蜜意,海誓山盟。為了她甘願做夢中之人,於是整日對着她的畫像呼喚,希望能以至誠打動她,讓她像「真真」那樣從畫中走出來與我相會。
賞析
同心苣是織有相連的火炬形圖案的同心結,和記載了誓言的素箋一樣是愛情的信物。
這些現實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對容若證明着當初的恩愛歡娛。
面對這些幾乎要倉皇而逃的容若,趕緊由實入虛,用「清夜喚真真」之典,寫想象中的情景。
容若似乎幻想着像傳奇故事中那樣,只要長喚不歇,伊人就會從畫圖上走下來和自己重聚。傳說中,書生迷上畫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來到世上,只可痴痴長喚。後書生得高人指點,喚百日後,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現在眼前了。
幸福生活開始了,兩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滿了也是很好的罷。縱使情深,書生還是受到了別人的影響,取了劍想除去來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攜子離開,重入畫屏,再不出來。清夜長喚,也僅是沉默的傷透了的畫中人了。
賞析二
這首詞敘述對亡妻的思念。
上片「春情」二句謂梨花開放時已近暮春,雖然漂亮,但是不久就零落殆盡。但「春情只到梨花薄」,並不單指梨花因為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稀薄,而意在梨花盛開於美好的春天,來不及歡喜就被風吹落了。以春光比喻相處的美好時光,用凋謝的梨花來指代心中的愛人,暗示妻子年紀尚輕,不幸亡故,語句略帶怨意。「斜陽」二句責問斜陽為何匆匆下山,天色垂暮,而不管自己還在為妻子招魂,希望能復其精神,延其年壽。由怨生怒,語似無理,實為情深之故。
下片寫思憶。當年與妻子的定情詩句,特地另外寫在銀箋上,還密密地打着同心結,以示對妻子的愛心永遠不變。甘願作夢中人,以便能和妻子一起在夢中生活;或者對着亡妻的遺像呼喚她的名字,希望她能像傳說中的真真一樣,從畫圖上走下來,復活重生。這種心情,在作者的悼亡詞中經常流露,如《南歌子》詞(暖護櫻桃蕊):「索向綠窗尋夢寄餘生。」《鵲橋仙》詞:「今生鈿合表余心,祝天上人間相見。」《金縷曲》詞:「待結個他生知己」。說明詞人對妻子情深意摯,妻子死後還念念不忘。
該詞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自然過渡到下片直抒胸臆,詞意一氣貫注,酣暢淋漓。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參考資料
-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古詩文網
-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最經典的相思詞 開頭兩句便驚艷了世人 讓人潸然淚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4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