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虎纹蛙ig>

中文学名;

虎纹蛙

拉丁学名;

tiger frog

别称;

水鸡,青鸡,虾蟆

二名法;

Rana rugulosa

界;

动物界

虎纹蛙又叫水鸡,它的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已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目录

外形特征

头部特征

虎纹蛙的头部一般呈三角形,头与躯干部没有明显的界限。头端部较尖,

游泳时可以减少阻力,便于快速游动。口十分宽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眼睛位于头的背侧或头两侧。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睑,与眼睑相连的还有向内折叠的透明瞬膜,在潜水时,瞬膜上移可以盖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个鼻瓣,可以随时开闭,以此控制气体的进出。雄性头部腹面的咽喉侧部有一对淡蓝色囊状突起物,叫做声囊,是一种共鸣器,能扩大喉部发出如犬吠一样的洪亮叫声,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

肢体特征

躯干部有两对肢体。前肢稍短,各有4趾,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还能协助捕食及游泳的身体平衡。后肢较长,各有5趾,趾间蹼,主要是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跳跃时起推进作用。全身呈金黄色并带黑色斑点。

栖息环境

它属于水栖蛙类,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泥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则隐入洞中。雄性还占有一定的领域,即使在密度较大的地方彼此间也有10米以上的距离。当它们发现其他同类在领域中活动时,便很快跳过去将入侵者赶走。生活习性

虎纹蛙的食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虫为食,约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虫、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 尸体等。令人难以致信的是它还吃泽蛙、黑斑蛙等蛙类和小家鼠,而且它们在虎纹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来它不仅长了一身虎纹,也的确是蛙类中名不虚传的"猛虎"。

由于眼睛的结构,一般蛙类只能看到运动的物体,故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但虎纹蛙与一般蛙类不同,不仅能捕食活动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发现和摄取静止的食物,如死鱼、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尸体。它对静止食物的选择不但凭借视觉,而且还凭借嗅觉和味觉。虎纹蛙主要在晚上出来活动和觅食,白天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颌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时粘滑的舌头迅速翻转,射出口外将昆虫捕获,卷入口中。它还有另一种与其他蛙类不同的捕食方式,当发现猎物时,便向猎物跳过去,举头后仰并张开下颌,迅速伸出舌头一挥,扫出一个180度的弧线,在完成摆动前就准确地触到猎物,这个长而柔软的舌头便会将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缩回舌头,把猎物带进口中,再吞到胃里,这个过程只需一瞬间即可完成。此外,还具有在浅水区域捕获水中昆虫、鱼类等的能力,这时它用下颌捕捉猎物,用嘴咬住之后吞食。

虎纹蛙是冷血的变温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不仅体温低,而且常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阴雨天温度下降较多时,它会暂时停止摄食活动,生长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它以冬眠的方式渡过寒冷的冬天,在进入冬眠前,往往有一个积极取食的越冬前期,此时它大量地捕食,为越冬贮存养料。

体长100毫米以上;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尖圆,吻棱不显;眼间距小于上眼睑之宽或鼻间距;鼓膜略大于眼间距。指端尖圆,指侧有缘膜;指短,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小而显著。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眼后端或肩部,左右跟部仅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圆略膨大;趾间全蹼,第四、五跖间的蹼达跖基部,第一、五趾游离侧有缘膜;有跖褶;关节下瘤小而显著;内跖突窄长,具游离缘,无外跖突。皮肤极粗糙,背部,体侧、四肢背面满布大小疣粒,背部有长短不一,分布不规则的狭长疣成肤褶状,一般成纵行排列;颞褶显著;头前端及腹面皮肤较光滑。生活时背面黄绿色略带棕色,背部、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四肢横纹明显。液浸标本灰棕色,深色斑纹醒目;腹面白色或在咽胸部有浅灰棕色斑纹。雄蛙体略小;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前肢粗壮,灰色婚垫发达。蝌蚪生活在水田中或静水池内;体扁宽,后肢10毫米时,全长54毫米,尾长为体长的两倍;尾较细弱,尾端尖细,底栖性;蝌蚪呈绿褐色略带黄色杂以黑色小点,眼下及口角两侧有金黄色斑点,尾鳍上有细纹;日部在蛙属中较为特殊,唇乳突成波浪状在口周围有之,下唇发达;唇齿每行由两排参错排列的小齿组成,唇齿式Ⅱ:2~2/Ⅱ:3-3,或Ⅱ:3-3/Ⅱ:3-3;角质颌发达,上颌中央的突,恰与下颌两个突起间的凹入部分相吻合。

繁殖方式

虎纹蛙的繁殖期为5~8月,冬眠苏醒后,立即进行繁殖活动。它在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卵孵化后成为蝌蚪,具有一系列适应水中生活的幼体特征,而且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形态特征也随之而变化,蝌蚪经过变态发育为蛙,然后再转移到陆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个阶段。

种群现状

濒危因素

作为食物被捕猎,广东广西两省七十年代年收购量达到60吨左右。

因为贸易被捕猎:因商业部门不负责任的大量收购,促使农民 大量捕捉。

虎纹蛙在我国南方俗名"石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管理的野生状态中,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资源需求量增加造人们的过度猎捕,使其数量已经日趋减少,成了濒危动物,成这一资源已有崩溃之势。

虎纹蛙的分布范围较广,中国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重庆四川陕西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国外还见于南亚和东南亚容一带。

保护措施

由于市场的需要,只靠单一、消极的保护措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积极地探索虎纹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开展人工养殖,满足市场需要以配合保护措施,才是积极的、两全其美的上策。为此,虎纹蛙的人工养殖研究已有开展,结果表明,虎纹蛙变态快,生长迅速,而且不需驯化便可以摄取静止的食物,人工繁殖很简便,是一种适于养殖的经济动物。

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生效年代: 1989年

风味成因

虎纹蛙肌肉中共鉴定出36种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有15种,且含量最高,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8.76%;己醛、(Z)-4-庚烯醛、(E,Z)-2,4-癸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2,3-戊二酮等可能对虎纹蛙肉的整体风味贡献较大;虎纹蛙肌肉脂肪酸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UFA)组成,占脂肪酸总量的72.89%;在日常饮食中,虎纹蛙肉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较为丰富的食物资源;亚麻酸(C18:3 n-3,ALA)、二十碳五烯酸(C20:5 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 n-3,DHA)为主要的n-3 PUFA。UFA为虎纹蛙肉的重要风味前体物质。 [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