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棗
藤棗 |
中文名: 藤棗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毛茛目 族: 密花藤族 種: 藤棗 學名: Eleutharrhena macrocarpa (Diels) Forman 門: 被子植物門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科: 防己科 屬: 藤棗屬 命名者及年代: (Diels) Forman,1975 |
藤棗(學名:Eleutharrhena macrocarpa(Diels) Forman)是防己科,藤棗屬木質藤本植物,嫩枝有直線紋,被微柔毛,稍老即脫落。葉革質,葉片卵形至闊卵形,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或近驟尖,兩面無毛,上面光亮;兩面凸起,下面更高,網狀脈稀疏,不很明顯;雄花序有花,被微柔毛;雄花:外輪萼片微小,近卵形,內輪倒卵狀楔形,最內輪大,近圓形或闊卵狀近圓形,無毛;花瓣闊倒卵形,抱着花絲,無毛;果序生無葉老枝上,總梗粗壯,核果橢圓形,黃色或紅色,種子橢圓形,5月開花,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和東南部。印度阿薩姆也有分布。生於海拔840-1500米的密林中,也見於疏林。
藤棗雲南特有種,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目錄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嫩枝有直線紋,被微柔毛,稍老即脫落。葉革質,卵形至闊卵形,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9.5-2.2厘米,寬4.5-13厘米,先端漸尖或近驟尖,基部圓或鈍,有時闊楔形,兩面無毛,上面光亮;側脈5-9對,兩面凸起,下面更高,網狀脈稀疏,不很明顯;葉柄長2.5-8厘米。
雄花序有花1-3朵,總梗長6-10毫米,被微柔毛;雄花:外輪萼片微小,近卵形,長不及1毫米,被微柔毛,中輪與外輪相似或稍長,內輪倒卵狀楔形,長1.5-1.7毫米,最內輪大,近圓形或闊卵狀近圓形,長約2.5毫米,無毛;花瓣6,闊倒卵形,二側邊緣內卷,抱着花絲,無毛;雄蕊6,長約1.5毫米。果序生無葉老枝上,總梗粗壯,長達2厘米,其上有3-6個核果;核果橢圓形,黃色或紅色,長2.5-3厘米,寬1.7-2.5厘米,心皮柄長達1.5厘米;種子橢圓形,長1.5-1.7厘米,寬約1厘米。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產於雲南南部和東南部。生於海拔840-1 500米的密林中,也見於疏林。印度阿薩姆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思茅。
藤棗為低山溝谷季節雨林林中的層間植物,為偶見種。分布於低山溝谷季雨林邊緣。產地年平均溫約20℃,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勻,80-90%集中在雨季(5-10月),但乾季多露,可補償水分的不足,相對濕度80-85%。土壤為紫色砂岩形成的黃壤,有機質層厚,pH值4.5-5.5,果期2-3月。
溫度
溫度是影響藤棗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響着藤棗的分布,花期日均溫度穩定在22℃以上、花後到秋季的日均溫下降到16℃以前果實生長發育期大於100-120天的地區,藤棗均可正常生長。藤棗為喜溫樹種,其生長發育需要較高的溫度,表現為萌芽晚,落葉早,溫度偏低坐果少,果實生長緩慢,乾物質少,品質差。因此,花期與果實生長期的氣溫是藤棗栽種區域的重要限制因素。藤棗對低溫、高溫的耐受力很強,在-30℃時能安全越冬,在絕對最高氣溫45℃時也能開花結果。藤棗的根系活動比地上部早,生長期長。在土壤溫度7.2℃時開始活動,10-20℃時緩慢生長,22-25℃進入旺長期,土溫降至21℃以下生長緩慢直至停長。
濕度
藤棗對濕度的適應範圍較廣,在年降水量100-1200毫米的區域均有分布,以降水量400-700毫米較為適宜。藤棗抗旱耐澇,在滄州年降水量100多毫米的年份也能正常結果,棗園積水1個多月也沒有因澇致死。藤棗不同物候期對濕度的要求不同。花期要求較高的濕度,授粉受精的適宜濕度是相對濕度70%-85%,若此期過於乾燥,影響花粉發芽和花粉管的伸長,導致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嚴重,產量下降。相反,雨量過多,尤其是花期連續陰雨,氣溫降低,花粉不能正常發芽,坐果率也會降低。果實生長後期要求少雨多晴天,利於糖分的積累及着色。雨量過多、過頻,會影響果實的正常發育,加重裂果、漿爛等果實病害。「旱棗澇梨」指的就是果實生長後期雨少易獲豐產。土壤濕度可直接影響樹體內水分平衡及器官的生長發育。當30厘米土層的含水量為5%時,棗苗出現暫時的萎蔫,3%時永久萎蔫;水分過多,土壤透氣不良,會造成爛根甚至死亡。
光照
藤棗的喜光性很強,光照強度和日照長短直接影響其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生長和結果。光照對生長結果的影響在生產中較常見。密閉棗園的藤棗,樹勢弱,棗頭、二次枝、棗吊生長不良,無效枝多,內膛枯死枝多,產量低,品質差;邊行、邊株結果多,品質好。就一株樹而言,樹冠外圍、上部結果多,品質好,內膛及下部結果少,品質差。因此,在生產中,除進行合理密植外,還應通過合理的冬、夏修剪,塑造良好的樹體結構,改善各部分的光照條件,達到豐產優質。
土壤
土壤是藤棗生長發育中所需水分、礦質元素的供應地,土壤的質地、土層厚度、透氣性、pH值、水、有機質等對藤棗的生長發育有直接影響。藤棗對土壤要求不嚴,抗鹽鹼,耐瘠薄。在土壤pH值5.5-8.2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土壤含鹽量0.4%時也能忍耐,但尤以生長在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中的藤藤棗冠高大,根系深廣,生長健壯,豐產性強,產量高而穩定;生長在肥力較低的砂質土或礫質土中,保水保肥性差,樹勢較弱,產量低;生長在粘重土壤中的藤棗,因土壤透氣不良,根幅、冠幅小,豐產性差。這主要是因為土壤給藤棗提供的營養物質和生長環境不同所致。因此,建園儘量選在土層深厚的壤土上,對生長在土質較差條件下的藤棗,要加強管理,改土培肥,改善土壤供肥、供水能力和透氣性,滿足藤棗對肥水的需求,達到優質穩產的目的。
風 微風與和風對藤棗有利,可以促進氣體交換,改變溫度、濕度,促進蒸騰作用,有利於生長、開花,授粉與結實。大風與乾熱風對藤棗生長發育不利。藤棗在休眠期抗風能力很強,萌芽期遭遇大風可改變嫩枝的生長狀態,抑制正常生長,甚至折斷樹枝等;花期遇大風,尤其是西南方向的乾熱風、降低空氣濕度,增強蒸騰作用,致使花、蕾焦枯,落花落蕾,降低坐果率;果實生長後期或熟前遇大風,由於枝條搖擺,果實相互碰撞,導致落果,稱為「落風棗」,效益降低。
分布範圍
僅大西雙版納景洪狹小的範圍內有零星分布,生於海拔620米低山溝谷季節雨林邊緣。
繁殖方法
分株 根櫱分株繁殖法是當前生產上主要的繁殖方法。其優點是方法簡單,較容易,但因母株根係數量的限制,育苗數量有限,每株母株每年只能留幾株或10幾株苗,不適於大量育苗,因母株品系繁雜,也不等於良種的精選和純化。長期應用分株法育苗會導致植株間的差異和品種不等於提高棗果的商品性能。
為了增加苗木數量,可在春季發芽前,在優良母株外圍(距樹幹4米左右)或在行間挖寬30-40厘米、深40-50的溝,切斷粗度2厘米以下的根,剪平傷面,然後填入濕潤肥沃的土壤,促其發生根櫱。根櫱發生後多為叢生,當苗高達20-30厘米時進行間苗,留壯去弱,並施肥澆水灌水促其生長翌年根櫱苗高達1米左右的(此時已生出一些不定根)即可連帶一段母根出圃。另外,利用棗園行間散生的自然根櫱苗,經選擇後將其歸圃集中培育,育苗效果也不錯。其具體方法是:選背風向陽處、土層深厚、良好的地塊做歸圃育苗地。在秋末冬初進行深翻並施入有機肥,翌春土壤解凍後耙平,做好歸圃集中培育的準備。從優良母株上將根櫱苗取並分離成單茱。為減少地上部水分的蒸發可採取截干處理,剪掉二次枝,地上部留10-15厘米,並按粗細分類捆成捆,每捆50-100株。栽前對苗根要進行修剪,側根留15-20厘米長,鬚根留8-10厘米長,對苗體粗壯無鬚根的苗,可在根部刻傷,刺激髮根。
為提高根櫱苗的生根率,可用ABT生根粉進行處理。即用非金屬容器先將1克三號生根粉溶解在9.5分手90-95%的工業酒精中,再加0.5公斤蒸餾水或涼開水,即配成濃度為1000PPM的生根粉原液,此液不易保存,要現用現配。使用時將原液加入清水20稀釋倍(加水20公斤),即為20PPM的浸漬液,然後將成捆的苗木根浸入藥液內,深度5-7厘米,浸3-4.5小時,撈出即可栽植(每克生根粉可浸苗木1000-5000株)。栽植時期為5月上旬。栽前三天要澆透水,三天後用犁開溝,定點栽植,每畝6600株。栽後澆一次透水,天旱時每半天澆水一次。8月上旬和8月下旬各追尿素一次,每次每畝2.5公斤左右。苗發芽後選一直立健壯枝條作主幹,其他側芽可以抹去,一般培育兩年即可出圃。
嫁接繁殖可保持母本優良特性,並且結果早,品質好,產量高。
播種
嫁接藤棗常用的砧木有本砧(即以栽培棗的實生苗或根櫱苗作砧木之本砧也叫同砧)和酸棗。
1、種子的採集和處理:採集充分成熟的酸棗果實,加水泡3-4天,揉搓,漂去皮肉和空核,撈出種核晾乾備用。棗和酸棗的種仁後熟期短,不經後熟也可發芽成苗。一般秋播可不進行層積處理。棗核的身命力差,貯藏一年即喪失生活力不能利用,在生產中應特別注意。
春播種子處理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種核冬季沙藏法:當種子量少時,可按1份種子5份濕沙的比例,拌勻後放入花盆或木箱內,放在冷屋內過冬,待春季土壤解凍時,種核裂口即可播種。如種子數量較多,可在地下挖溝,深60厘米,寬50厘米,溝長視種子多少而定。沙藏前先將種子浸一儘是夜,溝底鋪5厘米厚的濕沙,沙上鋪一層5厘米厚的從泠水中撈出的種子,上面再鋪5厘米厚的濕沙,其上再放一層5厘米厚的種子,共放3-4層種子,最上面再覆土約20厘米,略高出地面,以免積水。沙藏期內要定期檢查,春季發現種核裂口露出白色胚根時承受即播種。另一種方法是熱水浸法:種子未經沙藏,春季育苗時,可於4月初把種子倒入水溫允55-60℃溫水中攪拌,讓其自然降溫,撈出漂浮癟籽,其餘種子再浸一儘是夜撈出,蓋上濕布或濕草安全帽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一次,經7-10天即可播種。
2、播種和苗期管理:秋播者要在土壤上凍前選好圃地,澆足底水,施足基肥,把苗床整好耙平。因酸棗苗長有二次枝及托刺,為管理方便,應採取雙行密植的形式間距(即大行距)為70厘米,行間距(即小行距)為30厘米,株距15厘米,開溝點播,播後覆土並輕輕鎮壓,翌年土壤解凍後至出苗前要注意保持土壤濕度,按每畝播種量5分手可產苗8000株。
春播是在4月中下旬播種,多採用大隴雙行點播,株距15-20厘米,每穴播種5-6粒,覆土厚度約2厘米,每畝播種量5-10公斤。酸棗幼苗生長比較緩慢,為促進幼苗生長,可覆蓋地膜,並應適時追肥灌水,除草鬆土,當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間苗,每穴留1株,當苗高20-25厘米時,可進行每一次摘心,過20天後酌情再摘心一次,如管理的好,當年地徑能達0.8厘米以上,苗高可達60厘米,翌春即可嫁接。
嫁接 藤棗枝條木質堅硬,含水量少,接口癒合慢,嫁接成活率往往很低。通過試驗證明:用三號ABT生根粉處理接穗,可明顯提高嫁接成活率。具體方法是採用皮下接時,把削好的接穗將其削麵浸入200PPM的藥液5處理秒鐘;採用帶木質部盾狀芽接時,用50PPM重要粉處理,然後速將接穗插入砧木切口中,用塑料條包紮。此法操作簡便,適於在生產中應用推廣。
扦插
扦插繁殖法可分為根插和枝插兩種。
一、根插法
根插出苗率較高,但取根較困難。方法是選取徑粗1-2厘米的小根,截成10-12厘米長的根段,扦插在圃地內即可成活。
二、枝插法
在生長季的時期(6月至8月上旬),取茛櫱苗當年新梢做插條,用吲哚丁酸500PPM濃度處理,在塑料大棚間歇彌霧條件下重要率達90%。重要苗木移植露地苗圃後,要遮蔭半月(長期遮蔭會造成光照不足,苗弱,不易越冬)。越冬前,應灌足凍水,苗基部要培土。移植苗當年生長量甚少,第二年苗高平均可達50厘米,根系健壯,發育良好,若按常規管理,兩年即可出圃。
據報道:用特製的嫩枝顆粒劑處理後,進行藤棗扦插繁殖,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
藤棗苗木繁育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根櫱分株法、嫁接法、扦插繁殖法以及組織培養法等。
病蟲防治
當前在藤棗上危害的病蟲害主要有:斑點落葉病、綠盲蝽蟓等。易染病品種,現已出現大量落葉現象,經診斷為褐斑病,此病已呈蔓延趨勢;綠盲蝽蟓此期發生也較嚴重,已造成花蕾、幼果被害後脫落現象。
褐斑病也稱斑點落葉病,主要為害葉片造成早落,也危害新梢和果實,影響樹勢和產量。發病時葉片上出現很多斑點,斑呈紅褐色。5月上旬至6月中旬,園中上空的病菌孢子數量最多,此病菌孢子隨氣流傳播,從葉的皮孔或直接從表皮侵入,凡春雨早、次數多則此病發生重。夏季高溫多雨,如園中枝葉鬱閉,樹勢較弱,病害發生加重。
防治時間及藥劑。第一遍藥應在5月中旬,6、7月中旬再各噴一遍藥。常用藥劑有28%殺病靈600—800倍液,世生可濕粉800—1000倍液,注意多藥交替使用,噴藥時應加入病葉康1000倍液或肥力寶500倍液。
綠盲蝽象在6月份由於濕度、溫度等條件適宜,也呈大發生趨勢。花與幼果被害後造成大量脫落,防治綠盲蝽象時更應注意多藥交替使用。
價值
科研:對研究熱帶植物區系有意義。
觀賞:木質藤本。嫩枝被微柔毛。葉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中國僅有單種屬,雲南特有種,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
物種現狀:瀕危種。又名苦棗,僅見於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局部地區,個體極少,經調查只見到唯一結果的一株,極易被毀,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2]
保護措施:分布地區狹小,容易造成毀壞,應嚴加保護,從速引種栽培,必要時可挖苗種植,以保存這一重要的種質資源。[2]
瀕危原因
一,為直接受害,即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而成為一些人的直接砍挖對象,對其不加控制的濫砍濫挖,此為瀕危的最主要原因。逐漸減小的居群又因其遺傳多樣性的降低從而加速了一個個居群的滅絕,如:海南粗榧、旱地油杉等。
二,為間接受害,由於人們對其他植物或土壤的破壞作用而使其所生存的環境逐漸惡化,退化的生態條件已不能使其正常的生存繁殖,如:原始觀音座蓮等。
三,是自身原因,即植株自身的繁殖力和遷移力低下,導致居群年齡結構老化,更新困難,植株數量逐漸減少,如:藤棗、梵淨山冷杉等。
四,為開發建設對植物的破壞。如,三峽工程使得荷葉錢線蕨數量急劇減少,已進入瀕危狀態。保護價值:中國僅此1屬1種,對熱帶植物區系研究有意義。 [1]
參考資料
- ↑ 中國林業科學數據中心,中國林業科學數據中心,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