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藕塘镇全国重点镇,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1984年改为区辖乡级镇,为藕塘区公所所在地。2007年4月,撤消原藕塘、朱马、仁和三乡镇,成立藕塘镇,镇政府设在藕塘。

全镇总面积193.4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其中政府所在地集镇面积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144人(2017年) 。全镇381村民组,耕地面积112362亩。[1]

目录

简介

藕塘镇位于县东南30公里的皇甫山脚下,东与滁州市毗邻。1984年改为区辖乡级镇,为藕塘区公所所在地。

藕塘老街:藕塘几代人的记忆所在,曾今的繁盛、喧嚣都已定格成那美好而又悯怀的回忆。

沿革

溯源

"藕塘"源于镇内一景"月下石荷"而得名。

小镇东北有一口方塘,塘内满植莲藕,中间竖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圆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别有风韵。传说:石荷中藏有珠宝,使石荷能随水涨落而沉浮,神韵奇秘,引人暇思,预示干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清风正气,刚正不阿。

史料

藕塘的历史可追溯到汉,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是东汉楚相令狐子伯的发祥地,其少年时代避难读书此地一庙中,于公元72年(东汉永平年15年)称相。

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间),藕塘便有市井,商贾云集。民间流传着塔山娘娘、包公审乌盆、牛皋大战藕塘关等民间传说。另有明灵宫、真武庙、元封寺等古迹,后毁于兵燹。东汉楚相令狐子伯为酬谢藕塘父母和庙主的思赐,在塔子山上建造的文峰塔,毁于1966年8月"文革"中,后于1998年8月重建。于是每年三月十五日,群众自发组织令狐山庙会,烧香许愿,表达虔诚,客流量达十万人左右。[2]

经济发展

概述

藕塘镇按照"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旅游兴镇"的思路推进发展,革命老区实现破茧成蝶、华丽转身。工业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经济总量稳步提高。该镇自21世纪以来为全省重点扶持的中心镇,是滁州市经济强镇。

2010年引进资金达3.39亿元,实现利税1600多万元。2010年全镇GDP总产值达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79亿元,较2006年增长95.1%。基础设施实现由弱到强,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集镇绿化、集镇亮化集镇净化、集镇美化等"四化"工程,集镇面貌一新。

支柱产业

花生加工、规模养殖和商贸旅游三大支柱产业成为藕塘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花生产业已做大做强,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气候,并建立了皖东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是江淮地区最大的花生集散地。

该镇拥有"吉凯宇"、"令狐塔"、"藕果"、"锥子山"等优质农产品远销浙江、山东等地。

依托令狐山。新集湖、朗峰西涧等独特的绿色旅游资源和烈士陵园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令狐山庙会游客达30万之众。

规模企业

现有卓艺中空玻璃、卡帝欧皮具县入园项目2个,令狐山旅游开发、定远友山木业、定远凯宇食品有限公司、泰源生物质燃料、定远大全制米有限公司、强盛米业、富源养殖、定远永健食品有限公司、定远县藕塘镇小谢汽车修理厂、昌柱花生加工厂等镇规模工业项目30个。[3]

著名景点

令狐山

令狐山:令狐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定远县 藕塘镇东南的皇甫山西麓,集湖光山色、流水、花卉、果林等自然景观为一体,融宝塔、寺庙、诗词瀚墨和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多功能生态型的国家森林公园。令狐山巍峨挺拔,草木葱茏。相传汉代,令狐山上就建有寺庙;唐宗相继增建子伯祠、碧霞宫、庙宇辉弘、香火颇盛。千百年来,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碧霞元君(俗称黑奶奶)神座前,络绎不绝的八方香客,顶礼膜拜。东汉楚相令狐子伯,少年避难读书于此,其称相后为酬谢藕塘父老和僧人教养之恩,于庙后山巅兴建七级浮屠,名曰"文峰塔",后人为怀念子伯而易名"令狐塔"。景色宜人的环境,令许多文人墨客驻足留连,呤诗作赋。藕塘民俗文化节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定期举办,周边群众自发到令狐山上烧香许愿,人数多达30万,场景十分壮观,成为藕塘的一大亮点,上海、南京、滁州的游人慕名而来,观光旅游,烧香许愿,不少商家到此投资兴业,发展经济。

朗峰湖

朗峰湖(朗峰水库)位于藕塘镇南3公里处,优雅地躺在的崇山峻岭之间,群山环抱,碧波荡漾,湖水清澈,风光潋滟,周围松树四季长青,是人们休闲、垂钓、游玩的好去处。雨过天晴,绿水、青山、蓝空浑然一体,澄目彤红,如画山水,赏心悦目。由于水域蜿蜒,环境优美,位置绝佳,于是人们都把朗峰水库称为朗峰湖。有诗赞曰:贡酒盈觥置绿丛,漪苍峦翠接蓝空。三千晶伞烟中乱,雨霁瑶池澄日红。被人誉为"皖东最后一片净土"和"皖东深藏的一颗明珠"。

回民清真寺

藕塘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初期,现有回民256户,1108人,滁州市黄峰巅回民村民组和仁和乡回民在内,均属藕塘清真寺管理。 藕塘清真寺曾文明皖东,历史悠久。一九三八年日寇入侵中国,请针寺被烧成废墟,国民党统治时期歧视少数民族,更不关心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乡老们自己筹集资金盖了两间草房充当大殿,请来了阿訇以维持宗教活动。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关怀照顾,拨款修建大殿水房、阿訇住房等,并请来阿訇,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可是1966年文革期间,又被当作封、资、修,把清真寺搞的支离破碎,宅基地全部被乱人占用,清真寺落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落实了民族政策,有关部门给乡老杨保荣在清真寺东侧盖了两间草房,后因多种原因卖给上海人李金全,又转卖中学凌老师,凌老师要拆草房在清真寺宅基建瓦房,寺管会及乡老强行制止不种盖屋,于1986年千方百计筹款1300元付给凌老师,把草屋要回归清真寺所有,又请来阿訇应酬回民风俗。由于清真寺条件差,阿訇全靠回民筹款过日子,每月仅有60元生活费,先后请来八位阿訇均因生活无法维持辞位回家。

一九八八年镇党委书记王德群、镇长刘世局率党政一班人亲临林场,从大杨村规划20亩地作为回民公墓地,墓地规划后,林场少数群众对规划墓地不满,背地破坏坟墓及墓地碑。事件发生后,寺管会成员及乡老到镇政府找到时任藕塘镇的梅信仁镇长,把毁坏墓碑及坟墓情况作了反映,梅镇长当即通知派出所,所长穆和平开车找大杨村干部查明问题真相,给当事人严肃批评并写保证永不再犯。

墓地解决了,阿訇的住房及生活却无法解决,清真寺没有阿訇,回民就没有领头人,宗教活动就开展不起来,无常人没有阿訇送,同时清真寺内黄篙等杂草长有一人多高,死了人抬金柙都无法进出。当时是在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一九九八年藕塘信用社调来徐大多主任,回民、二龙人,他的家庭很讲教门,眼看清真寺这种状况,宰割没有阿訇,无常人没有阿訇送殡,主动找到管寺人,解决了一些问题,开车到二龙乡请来徐爱虎阿訇,徐阿訇不计较报酬,热心为清真寺办事,克服重重困难,一心帮助把寺建好,这至现在仍在清真寺坐位。

徐阿訇到位后,地方政府、回民村,尤其是在党委书记范铭贵的安排下,镇民政办主任

葛胜虎对清真寺的关心,经常给与救济补阿訇生活不足的地方。

2000年党委书记张钟美上任后,多次到清真寺并请副县长戴颖、人大副主任江道明等县领导到清真寺视察,帮助联系有关部门解决了经费等实际问题,副镇长戴勇亲自带土地、城建等部门拆除了两户占用清真寺的建筑,打通了直通府前街的西大门,方便了回民群众,清真寺在修建的关键时候找到镇长戴勇,他给于了大力支持,真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帮助解决阿訇生活困难。

2004年,镇党委书记李科明带党政一班人到清真寺调研,问长问短,问有什么困难,问寺人提出公路距回民墓地有100米土路,回民死人送葬、走坟、盘坟,交通不方便。镇党委、镇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1000元修砂石路,路修通了,解决雨雪天气送葬、盘坟、走坟的困难,为清真寺藕塘回民办了事实。

2005年,在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宗教局局长梅俊华争取和协调下,省民委拨款一万元赎回了原阿訇常家余,乡老梁文斗在清真寺宅基地盖的七间瓦房。目前清真寺现有15间房屋即:大殿三间,厨房一间,水房一间,阿訇住房三间,空房七间租给学生住作为清真寺收入,大殿、阿訇住房有电扇,水房有浴霸,通自来水,通电话,院内通水泥路,水井两口,并立有重建清真寺的碑文,院内栽花种草,路旁种树,空气新鲜,环境优雅,阿訇每月200元生活费,镇府还经常给与其他救济。2004年开斋节,市水利局、县统战部、宗教局、地方党委政府、各个村支部、藕塘中学、藕小、民族小学,到清真寺参加开斋节,县电视台还进行了摄像。阿訇的生活基本解决了,宗教活动也正常开展起来。

藕塘镇党委、政府和县民委、县宗教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藕塘寺管会一班人把团结稳定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回民,办了几件看得见、摸得着、能收益的事。为进一步改善回民老人的生活环境,寺内打算利用七间空房办一所回民敬老院,以解决回民老人之所需。[4]

红色旅游

中原局旧址

藕塘镇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藕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山清水秀,经济繁荣,有千年古镇之风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素有"小莫斯科"之誉称。1939年,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因此藕塘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之一。1996年10月,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亲临藕塘,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镇内的烈士陵园,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政府、省军区国防教育基地。藕塘是安徽省195个中心集镇之一。2005年春,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旅游局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烈士陵园

革命纪念馆于1978年建成,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附属设施有荷花池塘、金鱼池塘各1个、及梅园、银杏园、果园等。馆内分一厅三室,正厅屏风上"名垂千古,浩气长存"。三室分别陈展的是:第一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定远地区党、团组织发展情况和群众运动情况;第二室: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在新四军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藕塘地区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央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三室:主要介绍四、五支队及二师部分老同志在藕塘地区的活动以及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情况和其它文物资料170余件,其中《烈士英名录》铭记着二千多个烈士英名,团以上干部17人,连级以上干部110多人。陵园于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参观人次可达10万人以上。

《新民主》旧址

《新民主》报当时是津浦路西省委机关报,社长是黄岩。《新民主》报社旧址位于定远县藕塘镇东南约7公里处,系新集水库中心大周自然村的所在地,这里群山环抱,风光独特,进出通道可从新集水库乘船到达。该处现有住户16家。抗日战争时期,报社设在一周姓人家,是一座四合院,前后各四间堂屋,两边侧房各两间,共12间房。现仅有通往干线公路的砂石路一条,尚存部分青砖石瓦地坪和后堂屋3间,均年久失修。现还存有当年报社办公、生活用品及印刷设备零部件和铅字钉等。[5]

特色产品

花生

藕塘花生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属江淮丘陵地带,气候适宜,适合花生生产。花生产业已做大做强,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气候。

卤鹅

产于辖内朱马街道,属百年传统秘方,材料选自当地肉鹅,味美鲜嫩,回味悠长,誉满江淮。

小磨麻油

是古镇的特色产品,产于藕塘老街的百年店铺 ,曾作为贡品上奉朱元璋。

糕点

藕塘玉带糕出自当地范氏家族,属传统手工艺,制作讲究。

草鸡

产于当地农村矮山,肉嫩细腻、质地松软,鸡蛋营养丰富。[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