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薛雪字生白(生卒1681年-1770年),號一瓢,號掃葉山人又號槐雲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清代溫病學派中醫名家),早年游於名儒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後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於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 國籍:清國
目錄
生平
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家居蘇州南園俞家橋,先習儒,乾隆初年舉鴻博,不就,因母多病,遂習醫,治療多奇效,與葉天士齊名,能詩,詩學葉燮,「所著詩文甚富」,又善畫蘭竹,博學多通。
著作甚多,有《一瓢齋詩存》、《一瓢詩話》、《吾以吾集》。
醫學著作有《濕熱病篇》、《醫經原旨》,於靈素奧旨,多所發揮。
將濕熱病分為九種證型施治,說理透徹,立言允當,極盡變化。無論常變皆有案可循,是後世習溫熱病的必讀之作。 與同為溫病大家葉天士稍有文人相輕之爭,稱自家居所為掃葉山莊。
生平著作
所著《濕熱條辨》即為傳世之作,現傳版本多種,條文數量亦有出入。舒松摩重刻《醫師秘籍》僅載前三十五條,江白先本與吳子音《溫熱贅言》於三十五條中只採二十條,而又增補十一條。其他如《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章虛谷《醫門棒喝》、宋祐甫《南病別鑑》均有收錄,但編次互異。王孟英《溫熱經緯》為據吳人陳秋垞抄本而得,共有四十六條,為目前流傳較廣者。
醫林趣聞:葉天士和薛雪
葉桂(字天士)和薛雪(字生白)都是清代的名醫,也是溫病學的大師。他們二人同住在江蘇省蘇州市,而且都生在同一個時代,所謂同行是冤家,他們之間比拼醫術,也發生了很多的小故事。[1]
有一次,蘇州出現了大的瘟疫流行,官方設立了一個醫局,邀請當地名醫每天去那裡給病人看病。當地有一個更夫,全身浮腫,苦不堪言,於是到醫局去看病。當時薛雪正在值班,給更夫把脈之後,對更夫說:「你走吧,水腫太嚴重了,沒法治了。」更夫沮喪地出門,恰巧遇到葉天士趕到醫局,在轎中一眼瞥到了那位更夫,見他全身浮腫,就把他叫住問道:「你不是更夫嗎?來這裡看病嗎?」更夫講了自己看病的經過,神情沮喪。葉天士一聽,莞爾道:「你這水腫病是因為你打更時候用的蚊香有毒,你吸了太多的毒氣導致的,我給你開兩副藥就好了。」結果更夫吃了葉天士的藥,果真治好了。
這事被薛雪知道了,非常不忿,又沒處撒氣,於是回家把自己的住處提名為「掃葉山莊」(意思就是掃平「葉」天士)。葉天士聽說了,當然也不高興,就把自己的書齋也改了一個名字,叫做「踏雪齋」(踏平薛 「雪」)。從此兩人互相不服,爭鬥不斷。
同行相爭,文人相輕,素來都是為人不齒,但是人都有脾氣,意氣之爭也是在所難免。就像時至今日,這樣的事情也是不少。就像郭德綱諷刺相聲界,崔永元揭露陰陽合同,起因也都是意氣之爭。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故事中想到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作為醫生的人,一定要博聞廣識。薛雪並非是醫術不如葉天士,而是他不知道更夫的蚊香毒氣會導致浮腫,而把這個病當成一般的浮腫來辨治,從而認為是不治之症。葉天士正因為懂得蚊香毒氣的危害,就勝出了一籌。做醫生要提高醫術,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也要有多學科的知識積累,任重而道遠啊。
文中故事改編自《冷廬醫話》(清·陸以湉),此書有趣,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