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古厝
薛家古厝[1] 位在臺灣高雄市左營區,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2月26日公告為歷史建築,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8月11日以 左營廍後薛家古厝之名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該建築曾入選高雄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現由財團法人高雄市左營區薛氏宗祠文教基金會負責管理,現今仍有後代子孫居住外,也有部分租給外姓人家居住。
目录
歷史
- 薛家先祖原世居於鳳山,薛九重遷來內惟定居,其兒薛老晚年約清嘉慶25年(西元1820年)興建本宅之第一進。
- 第二進約於清咸豐元年(西元1850年)興建。
- 第三進約於日本明治43年(1910年)興建。
- 日本大正13年(西元1924年)增建右外護龍。
左營是漢人在高雄地區開發最早的聚落,從鄭氏家族到清朝早期都是縣衙署所在地。因時代的更移、都市發展,大都傾圮、拆遷或重建,目前以廍後海平路的閩南式建築「薛家古厝」最出名,最年輕的屋舍(後落厝)也都年近百歲屋齡。
整個宅第從一條龍演變成單伸手→三合院→二進(落)→三進(落),將後代子孫展演在最後的「三落百二門」(大厝)裡。這種大宅第、大聚落的群居,在舊時墾拓的時代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一為防盜,一為聚集人力,以增進生產力。此種模式直到日治以後,台灣的建築才發生變化,成為西方建築模式,進而演變至現今的大廈式建築。
廍後薛家古厝之「廍」即日治之前的私人糖廠,稱之「蔗廍」,廍後即舊時蔗廍的後面。
薛家族人早期以務農為生,曾以古法製造黑糖和冰糖等農產品,也曾經營糧行生意,因此古厝的每個大門旁都留有給貓進出的小方洞(另一說是水洞,即排水口),方便貓捕捉老鼠,以免老鼠為患。
建築特色
「左營廍後薛家古厝」為傳統的閩南三進古厝,整體格局為三進三院雙護龍,是高雄市極少數保存完整、三落帶護龍之傳統合院建築;大小木作、灰作、泥塑及雕刻樣式、灰作彩繪等原樣尚存,代表傳統建築的營造技術及工法;且見證薛家先祖與左營廍後地區農墾、糖廍時期之歷史,富人文、經濟意義。
薛家古厝為一柱梁磚砌混合構造宅第,為高雄規模最大的三進落宅第。
古厝第一進使用石灰、黏土、土埆磚等蓋成,面寬五間,門額題著「河東」;第二進門額題著「梅魁」;第三進建材使用紅磚與半屏山的石灰石,門額亦題「河東」,而第三進也是保留較多原貌的一進。
三進的立面均用立面裙堵作仿石基座,身堵、腰堵則是斗砌的紅磚,屋頂上則是紅色仰合瓦,正身簷下出挑做「關刀栱」,其下屋身分為三落。
古厝廂房的門額上題有「居仁」、「由義」、「禮門端」等字來勉勵後代子孫勤奮好學,亦有「得其所」、「占家祥」、「居之安」、「平安宅」等字來祈求後代居家平安。
- 第三進保留較多原貌,左右護龍分別題「居仁」、「由義」。兩邊護龍之山牆有「鵝頭墜」裝飾。
- 左一、二護龍間有一過水廊可通後面,此門廊特地做「三通五瓜」之屋架,門廊外牆砌平拱門通往屋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