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蔡炳炎(1902―1937),安徽合肥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和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任國民黨陸軍第十八軍六十七師二○一旅少將旅長,參加淞滬抗戰。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1]

目錄

英烈事跡

蔡炳炎別號孑遺。1900 年出生於安徽省合肥東鄉胡家淺一個農民家庭。自幼聰穎,就讀私塾時深受老師喜愛。少年時入三河孫舉之學館三年,17 歲輟學回鄉當塾師,後去三河開設學館。1924 年,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後, 被分配到黃埔軍校第二教導團任排長。1925 年2 月,跟隨教導團東征討伐叛軍陳炯明。6 月,回師廣州參加平定楊希閔、劉震寰之亂,戰績顯著,提升為連長。旋即參加第二次東征,在河婆之戰中表現突出。1926 年,參加國民革命軍領導的北伐運動。在長達兩年的戰事中,因勇敢善戰,足智多謀,相繼晉升為第三師第八團副營長、中校營長、第九軍軍事教導大隊上校主任、總司令部補充第五團團長、第一軍第三師第八團團長等職。 1929 年,調往北京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學習。期間,參加了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爆發的中原大戰和在井岡山對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第三次「圍剿」。後復回校修完學業。畢業後,調至南京,任第一師參謀長兼開封警備司令,旋任第十八軍軍部參謀兼幹部訓練處副主任,後升任安徽省保安處少將參謀長、安徽省保安處中將處長, 因鎮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安徽地區人民革命武裝受到蔣介石嘉獎。1935 年,調任中央陸軍經理處少將處長。 1937 年8 月13 日,日軍進犯上海,淞滬會戰開始。時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第二○一旅少將旅長的蔡炳炎,主動上書請纓。在開赴抗日前線時,他曾再三囑咐妻子:「現在抗戰很緊張,何時回來很難預料」,「你照顧好幼小的子女外,還可參加婦女抗日救亡團體,為國家出點力」。臨戰前,寫信給妻子:「國將不保,家焉能存在! 」表達了誓死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決心和意志。 8 月23 日,日軍在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後,即於次日向吳淞、寶山、羅店、瀏河之線發起進攻。中國軍隊立即調集部隊增援寶山、羅店一線,以阻止上陸之敵。蔡炳炎率部星夜趕往羅店,周密部署,準備反擊敵人。26 日凌晨2 時,蔡炳炎在陣地前方埋伏的一個排兵力,全殲了偷襲陣地的兩個排日軍。隨後,蔡部完全占領日軍的前哨陣地。蔡炳炎奉命下令向日軍主力盤踞的陸家宅衝擊。黎明時分,日軍十一師團在海空火力的掩護下,繼續從川沙河口登陸,陸家宅的日軍兵力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重整陣容的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烈進攻,蔡炳炎部堅持頑強阻擊敵人,傷亡慘重,形勢萬分危急。蔡炳炎見狀,一面繼續部署兵力向前推進,訓令全旅官兵:「本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後退者死,其各凜遵!」全旅館兵在他的指揮和鼓舞下,與日軍展開肉搏。中午12 時30 分,蔡炳炎親率一個營和特務排向敵人衝擊,鏖戰中,他不幸胸部中彈,壯烈殉國。時年37 歲。 蔡炳炎靈柩運往安慶時,沿途各地的各界人士皆為之舉行公祭。國民政府追晉他為陸軍中將,並於1947 年發布了對蔡炳炎的褒揚令:「抗戰軍興,禦敵淞滬,身先士卒,為國捐軀,寰宇重光,彌遠忠烈,應予明令褒揚。」 1985 年4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認蔡炳炎為革命烈士。1986 年9 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將蔡炳炎靈柩葬於合肥蜀山烈士陵園。[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