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性野牡丹
蔓性野牡丹
学名: Dissotis rotundifolia
科名: 野牡丹科
属名: 蔓性野牡丹属
别名: 蔓性野牡丹藤、粉光花
原产地: 墨西哥等地
花色: 粉红
花序: 聚伞花序
花瓣数: 5瓣
花的大小: 大约 4 至 5 公分
花期: 春季、夏季、秋季
叶形: 心形
性状分类: 多年生草本
园艺分类: 观叶植物、观花植物[1]
目录
用 途
1. 园艺观赏用。
2. 插花布置用:花、果、枝,供花材用。
3. 常被用作地被植物。
特 性:
宿根常绿草质蔓藤,茎呈匍匐性,延伸可达 60 公分以上;嫩枝紫红色,具有沟槽,叶片两面颜色有明显差异,单叶十字对生,阔卵形,有 3 出脉,阴暗处叶面较平展,叶背色浅、叶面深绿色,都有明显毛茸,细齿状缘。花朵状似野牡丹,只是花朵比较小;花顶生,花萼面有许多小刺毛,宿存,花冠紫粉红色,5 瓣,花瓣倒卵形,瓣端圆或截形,雄蕊鲜黄色。果实表面有许多刺毛。性耐阴,花、叶柔美,可用仟插法繁殖。
繁殖方式
蔓性野牡丹的茎枝具有匍匐性,节间很容易长根,故多用扦插法繁殖,其成活率之高,可作为扦插练习的好材料。插穗取10~15公分,可斜插或平铺于介质,约一周可发根。
栽培方式
蔓性野牡丹属于喜好温暖、高湿度环境的植物,叶片小而密,花期在温暖的地区可达全年,但冬季会较少,尤其北部较冷,常出现15℃低温,难有开花。花虽只有一天寿命,但结果率高,果实被带有腺毛的花萼苞裹著,也可做为观赏重点,种子非常容易传播,需注意控制其生长范围。对肥料及土质需求不高,是可以作为快速覆盖的地被植物,尤以在半日照环境的墙边、绿篱旁、林荫下都可生长。
形态特征
小型匍匐性生长的野牡丹科植物,台湾可以见到个两属,一是花瓣4枚、花朵繁密的裂距野牡丹属 Heterocentron,另一是花瓣5枚、花色粉红的蔓性野牡丹属 Dissotis,其属名是由希腊文"dissos(二型)"而来,意指花药分为二,具有10枚雄蕊,分为5长5短两组。蔓性野牡丹的花说是粉红色,其实是介于粉紫色之间的特殊颜色,又有"粉光花"之称,经常作为庭园地被植物使用,有良好的覆盖性,属于宿根常绿草本植物,茎呈匍匐性,延伸可达60公分以上。
覆盖性强的蔓性野牡丹
如果不是连续看了很多年,很难相信这种看起来娇柔的植物能够在马路边取得这么大的生存优势。
1999年植物园开放的时候就在环绕园区四周的人行道绿带上种了蔓性野牡丹。当时它才引进台湾没几年,很多人与它的第一次接触就是在科博馆植物园。随著行道树枝叶茁壮成荫,这些蔓性野牡丹因为日照不足而逐渐衰弱,但只要有半日照,就能生长良好,被它覆盖的地方基本上是看不到其他植物生长。
蔓性野牡丹的属名Dissotis有“两种”或“两耳”的意思,前者是指它雄蕊的花药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后者是指它雄蕊花丝膝部的裂片。这个属目前已知的种类超过110种,原生地是在非洲。种小名rotundifolia则是“圆叶的”的意思。台湾市面上可以看到一种跟它长得很像的植物,叫多花蔓性野牡丹(Heterocentron elegans (Schltdl.) Kuntze)或琉璃牡丹。要区分两者不能只看花开得多不多,最快的方法是看每朵花的花瓣数量,蔓性野牡丹的花瓣5片,而多花蔓性野牡丹的花瓣是4片。
蔓性野牡丹的故乡在非洲中西部热带地区,因为具有观赏价值而被引种到热带美洲、热带亚洲。很多资料都写台湾的蔓性野牡丹原产地墨西哥,1997年从泰国引进。事实上,多花蔓性野牡丹的原产地才是墨西哥,而它所在的属(Heterocentron)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到哥伦比亚。所以这个引种纪录很有可能指的是“多花蔓性野牡丹”而不是“蔓性野牡丹”。
蔓性野牡丹的茎很容易长不定根,这也是它拓展势力范围的强大武器。虽然会结果,但用茎扦插比较容易,如果是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插下去之后很快就会长成一大片。[2]
重要病征
低温
蔓性野牡丹喜欢温暖的温度,不耐低温。当温度高于 20°C 时,它生长得最好。冬季,温度应保持在 5°C 以上。当温度低于 1°C 时,叶子的颜色可能会变浅。霜害后,颜色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并可能出现萎蔫、下垂等症状。
- 解决方法
修剪掉冻坏的部分。立即转移到室内温暖的环境中进行防寒。选择靠近朝南窗户的地方放置植物,保证充足的阳光。此外,避免将植物放置在加热器或空调通风口附近,以防止空气过度干燥。
高温
在夏季, 蔓性野牡丹 应保持在 38°C 以下。当温度超过43°C时,叶子的颜色会变浅,植物会更容易被晒伤。
- 解决方法
修剪掉晒伤和干燥的部分。将植物移至能遮挡正午和下午阳光的地方。早上和晚上给植物浇水,保持土壤湿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