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蒲葵子
t01c9aa0b688b7299aa.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56351&sid=111745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蒲葵子

汉语拼音:Pú Kuí Zǐ
别名:葵树子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平。入肺、肝、肾、胃经
毒性:有小毒
功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慢性肝炎,症瘕积聚

蒲葵子,中药名。为棕榈科蒲葵属植物蒲葵Livistonachinensis(Jacq.)R.Br.的种子。分布于我国南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主治慢性肝炎,症瘕积聚。[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蒲葵子

拼音名:Pú Kuí Zǐ

别名:葵树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

春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蒲葵,乔木,高达20m。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lm以上,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阔4-4.5cm,先端长渐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长达50cm;叶柄长达2m,下部两侧有逆刺。花序呈圆锥状,粗壮,长约lm,总梗上有6-7个佛焰苞,约6个分枝花序,长达35cm,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个佛焰苞,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小花枝长10-20cm。花小,两性,黄绿色,长约2mm;萼片3,覆瓦状排列;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3裂几达基部;雄蕊6,花丝合生成一环并贴生于花冠基部;子房由3个近分离的心皮组成,3室。核果椭圆形,状如橄榄,长1.8-2.2cm,径1-1.2cm,黑褐色。种子椭圆形,长1.5cm,直径0.9cm。花期4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栽于庭园或宅旁,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部。

化学成分

种子含酚类,还原糖,鞣质,三酰甘油(triglyceride),氨基酸:赖氨酸(lysine)、丝氨酸(ser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酪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vlanine),糖,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果壳与核仁的油主要含油酸(ole-ic acid)。

药理作用

对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蒲葵子醇提取物对蛋白激酶C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40μm/ml和100μg/ml的抑制率分别为56.2%和66.6%。已知蛋白激酶C的抑制剂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提示蒲葵予的抗癌活性可能与此有关。

性味

味甘;苦;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慢性肝炎;症瘕积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2]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蒲葵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蒲葵子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