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蒲場鎮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位於綏陽縣西南面,地理坐標:東經107°01′—107°06′、北緯27°49′—28°03′。西與匯川區板橋四渡高坪金塘等鎮(鄉)毗鄰,北靠梘壩鎮,南臨匯川區、團澤等地,距遵義市26公里,距縣城10公里,S207省道橫穿鎮城南北,全鎮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集鎮面積2平方公里,全鎮耕地面積3.2132萬畝,其中田1.8805萬畝,土1.3327萬畝。人口3.9萬餘人。

目錄

蒲場鎮簡介

蒲場壩區屬全鎮17個壩區之一,中共蒲場鎮黨委、鎮人民政府駐蒲場鎮老街。轄七九、新場、沿河、大溪、大橋、儒溪、蒲場、高坊子、居委8村1居,211個村民組。常住人口3.9萬餘人,總戶數9092戶,其中農業人口3.7350萬人,非農業人口2076人。全鎮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高山、半高山,壩區並存。交通便捷,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5°左右,常年降雨量1140.72毫米,無霜期285天,年日照數1114.2小時左右。

行政區劃

1980年,儒溪區轄蒲場鎮、高坊子、大溪、大橋、雙龍、牛心山六個公社。1984年4月,6個公社改為6個鄉(鎮),1992年7月建鎮並鄉撤區後,由蒲場、高坊子、大溪、大橋組建蒲場鎮。原儒溪區撤銷,牛心山、雙龍2個鄉劃入風華鎮。蒲場鎮轄蒲場、大溪、大橋、高坊子四個片區,28個村,1個居委會,265個村民組。2002年撤銷管理區,合併小村組建大村,合蒲場、南華、平原、前鋒、蔬菜5個村組建蒲場村;合選民、皂芽、朝陽、太平4個村組建儒溪村;合五星、長安組建高坊子村;合關嶺、富強2個村組建七九村;合高梘、新民、天橋3個村組建新場村;合沿河、中村2個村組建沿河村;合大溪、高群、長江、水坎、南山5個村組建大溪村;合大橋、河峪、星星、上寨、中河5個村組建大橋村。蒲場街道設居委會1個,全鎮共計224個村民組。

經濟

蒲場鎮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辣椒、果蔬等。全鎮圍繞「山上煙椒、壩區蔬菜、路邊經果、小區畜牧」的思路,高山地區發展烤煙,半高山地區突出朝天椒,公路沿線大力發展經果林。壩區以定單蔬菜為主,常規農業為輔,突破性發展畜牧業。已形成以蔬菜、烤煙、辣椒、畜牧業、經果為主的五大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主要依託S207省道距遵義、省城近的優勢和土地、陽光、農民種植水平較高的資源優勢。

蒲場鎮着力抓好以市場適銷對路的優質新產品定單調整結構,形成了基地加農戶加公司的生產體系。小城鎮建設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績,城鎮面積由1998年的0.5平方公里擴大到2006年的1.9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由1998年的3280人增加到1.0530萬人,鎮區商業戶由1998年的191戶增加到1055戶,城鎮化率實現了年遞增2個百分點的目標。被列為全省100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

蒲場鎮旅遊有後水河、天門奇觀、仙岩溪瀑布、馬斑岩瀑布、龍泉洞、雄師回首、駱駝峰等風景區,還有崖龍灣休閒中心,蒲場傳統特色滷鴨子、醬爆肉等特色飲食也成為蒲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地利

蒲場鎮位於遵義縣之北部,綏陽縣之南部的交界地區,四面環山,中心一平壩,名曰七甲壩。其北接於風華鎮,西北上而為八甲溝,正南為九甲壩,東西面皆重山峻岭。中有一絲帶之河,上源自九甲五星水庫,逶迤北流,至七甲時匯於螺江河,此河將蒲場各地連為一體,垂柳依護,鱗波泛起,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奔騰的活力。河東地勢平坦,良田萬畝,是蒲場鎮的主要糧食產地。鎮中心位於螺江河與貴州二′七省道交叉之地,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是綏陽縣的三大重鎮之一。城鎮建築皆集於公路二測,從南至北,整齊劃一,而鄉村房屋皆靠山而建,因此,蒲場形成了山川,土地,鄉村,田園,城鎮,田園,山村,土地,山川的南北向清晰的絲帶狀的對稱分布, 民風淳樸 ,教化盛行,正在社會的變革中展現出她的魅力。九甲之上,有一水庫名為五星水庫,湖水澄澈,河風清涼,是為其地主要的水源,用以灌溉農田,八甲之上亦有一水庫,源自西山之間,東向奔流而來,是為螺江之幹流,大橋水庫之水是整個蒲場鎮的灌溉用水的主要源頭,而村中之民,則以飲山泉為主。大小山泉皆源自東西山腳下。泉水清澈見底,寒涼異常。養育着整個城鎮上萬的人口,還有大群的禽畜,魚鳥等。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這句農諺,正是貴州的真實寫照,所以說到家鄉,也不得不說山。或許,山本身並未給百姓帶來多少財富,但是我們愛山,就像愛父母。蒲場東面的山帶名為茅蓋山,以其形如蒸飯用的茅蓋相像而得名,但各處的山名又大不相同。其實山給我們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滋養,大山教會我們,要生活,就得敢於面對困難,就要敢於走出去,不怕苦,不怕累,要敢於征服性格弱點,把握前途。大山教會我們的更是人生真諦的領悟,人活着可以很渺茫,也可以很偉大,如果不善於發現自我,磨練自我。挑戰自我,就像山腳下的人,看什麼都要昂頭,如果注重自身修養,敢於創造,敢於攀登,任何事實浮塵都到了眼下。這,就是高原人的高度。大山帶給我們的,還有無窮的趣味,和奇觀,當我們有意或無意走進山林之中,就會發現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那裡沒有機器的喧囂,充斥的是鳥獸的言語,置身在草木之間,感到的,有時似在遨遊天地,有時卻又好像在參與一場戰鬥,因為藍天白雲下,黃花綠樹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毒蛇,豺狼在奔忙,不過害怕的往往是它們。

蒲場鎮氣候雖然不至於真的天無三日晴,但一年到頭,朗朗晴日確實遠不到三分之一,一般在盛夏有三十天的大晴天,那隻不定就會鬧乾旱了。陰天和雨天較多其他地方多,尤其是春秋兩季,陰雨連綿,所以當地的傳統木屋都是斜頂的,否則就會漏雨。這種氣候是當地冬暖夏涼的主要原因。

雨多,雲朵,霧多,雪多,天氣變化快,四季風景變化也很分明,這大概是鄉里有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出現的原因之一吧。

天時

蒲場鎮的歷史,我等也不是很清楚,因為遵義的大多數百姓都是從外地遷來的,而且大多是在元明清時期,為避亂而南下,西行的。比如我家祖籍江西,至於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有哪些人,因何事,這些在香火上都有明示,年長的人大多知道。

我們這一代較為清楚的是民國後的歷史。據說因為蒲場鎮地勢平坦,物產豐富,所以一直還算平安,只是在文革餓飯的時候,死了好多人,一部分遷到山上去了,而四川(包括重慶)的人也大量南下。山上的人一部分回來了,四川的人也一部分回去了,其實遵義和四川重慶文化上沒有多大區別,只是政治上被劃開而已。改革開放後,國家注重生產,蒲場鎮的經濟也有了很快的發展,並且培養了很多人才,同時在風化上因為沒有大量的人口流動,以及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很多古老的文化習俗還在生活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這正是我所十分自豪的一件事。因為當我走出家鄉,才發現,自己曾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覺得毋庸置疑的一些概念,在其他地方早已蕩然無存,比如風水,曆法,古代的禮治思想,神話,傳說,幾乎是每個人都會學的,到外地居然有些人還不知道是什麼。書法,戲劇,門聯,建築風格;節日,稱謂,甚至我們的方言,每一處無不浸沒在濃濃的傳統中,如果你是一個外地人,在過年的時候,或者親朋有酒宴在這兒。留意一下這兒的各種程序,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除了着裝變了以外,在內涵上,是沒有多大變化的,這對於我們這些二十的青年來說,苦心追逐,以為已經失去的時代居然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多麼的榮幸!我們必將通過努力成功地修復心中那美麗的的家園,雖然這樣的路很長!復興,絕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完成的。

人和

曾經有一段苦楚的歲月,或許,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才願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然後我們只是作答「放心吧,我們絕不會讓這樣荒唐的歷史重演。」但是他留在我們心中的烙痕,確是永遠無法消除的。幼年的歲月,讓我們學會了忍受,學會等待,學會奮進,學會分享。希望有一天當我的孩子們還年輕時,我們一定要把為人的事理給他們說過通透,希望他們謹記那一段歲月,更重要的是,學會待人,學會生存。即使天變了,地變了,我們的心,沒有變,何況,天還是天,地還是地,他們依然那樣的偉大,身為蒲場人,自信過人生。

我們每次回家,望見故鄉的山山水水,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碰到父老鄉親,總忘不了問聲好,每到佳節,家人來到一起祭祖,收莊稼,吃飯,聊天,散心,好不歡喜。每一次會去都有一些變化,於是我處處留心,生怕這美麗的家鄉,變得陌生。我們會不懈努力,捍衛自己的家園,這就是吾輩奮鬥的目標吧。

政府

蒲場政府坐落在七甲壩北面,蒲場大街的中心,掌控着整個市集乃至整個城鎮的發展,沒有什麼標誌性建築,後面是獅子山,由於經濟的發展,政府的結構正在全面優化。

學校

儒溪中學是蒲場鎮初中高中一體的唯一一間縣級中學,在鎮政府西北面,省道和螺江河的中間,原為關帝廟,毛時代大多數固體建築被摧毀後儒溪師塾被建成當地的中心中學。由於蒲場的地理優勢,處在遵義和綏陽的邊界,近幾年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農業特色

蒲場鎮是一個小盆地結構地形,既有大山四面環繞也有連野平疇,這使得蒲場成了綏陽三大產糧重鎮之一,蒲地區以水稻,油菜在田間輪種,玉米,土豆在土中輪種,再兼種其他糧食蔬菜作物,如辣椒,豆類,紅薯等。其中辣椒作為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被大量種植,由於種植作物種類繁多,地方飲食也相當豐富。依靠糧食種植帶動畜牧養殖是地方循環生態生產的基本方式,主要是養殖耕牛,豬,羊,雞鴨鵝,貓狗兔魚之類。採集山上藥材也是農民重要的經濟收入途徑之一。

工業建設

貴州是中國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投降前沒有打過貴州獨山,解放後國家在當地建設了大量的軍工廠,黔北地區尤為突出,蒲場鎮的西面五三一,五三三,南面的四0九四0七,都是大型的軍工廠,改革開放後國家的戰略調整,大多數軍工廠,遷至大城市,但五三一任然還在生產大量軍事武器。其他的都已人去樓空。蒲場的工業正在朝着和農業銜接的方向發展。

處在喀斯特地帶的雲貴高原地區,蒲場的石灰,水泥,磚瓦生產瓦窯過去特別多,考慮到污染問題,近幾年瓦窯都被炸毀,在三叉路口的廣林水泥廠成了全鎮最大的工廠,周圍也建起了相關聯的磚瓦,石灰等小廠。不過,隨着信息時代的來領,山裡的發展和沿海城市的發展差距太大,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流動人數占到總人數三分之一以上這不止導致地方經濟建設的冷落,也使得外來文化對地方文化造成了巨大衝擊,不過外出的人大多是沒有文化的,這並沒有影響主流意識。

文化特徵

蒲場人幾乎都是外遷進來的,處處的村莊往往都是以姓氏命名的,集市成了多元文化交流的地方,蒲場人有自己嚴謹的信仰,主要體現在宗族,習俗,文化態度上,每個姓氏的村莊都以各自的香火祭祀祖先,香火是以天地君親師位書寫的堂屋牌位,中間是祖先聖賢,楹聯則說明家族堂號來源。每年的新年(一年之始),舞火龍(正月十三)大年(正月十四,亮燈祭祖)元宵,清明(祭祖),小端陽,大端陽(緬懷大詩人屈原),七月半(祭祀荒野鬼神),中秋(聆聽傳說,團圓),重陽(豐收,登高),冬至(過年開始,可以殺豬了),除塵(臘月二十四),除夕(小年,家庭團圓,歡度一年)都是當地人所過的節日。西曆的任何一個節假日不被作為節日。宗教方面,大多數人信奉道教,但混有佛教,佛教已逐漸喪失生命力,而基督教等外來宗教開始內傳,但除市集,部分文化落後,經濟發展較快的村落接受外其他絕大多數已只信仰道教。而且基督徒會受到很嚴重的歧視,死後同族人大多不會再去祭拜,還會遭到唾罵。蒲場從明清到民國,共和國沒有多大社會動盪,基本思維還是封建時期的儒家占主流,子女降生後都遵從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學習不好再另謀他路,十分注重文化培養。[1]

相關視頻

蒲場鎮道路安全專項檢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