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董玉琛Dong Yuchen 女,(1926.6.11 -2011.9.26)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 作物種質資源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中國作物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學會榮譽理事長。 我國作物種質資源學科奠基人之一。在1959年提出"品種資源"一詞, 同年冬天,在全國作物育種科學大會上首次提出我國作物品種資源工作的任務,使全國收集起來的約20萬份作物種質資源得以基本保存下來。

董玉琛
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Dong Yuchen
出生 1926年6月11日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
逝世 2011年9月26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作物種質資源專家
知名作品 《中國小麥遺傳資源》,《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等

目錄

人物簡介

董玉琛 Dong Yuchen 女,(1926.6.11 -2011.9.26) 作物種質資源專家。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1950年畢業於河北省立農學院,1959年獲前蘇聯哈爾科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我國作物種質資源學科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及其組織實施。提出了我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的方針,參加組建中國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制定全國研究規劃,提出不同階段國家種質資源研究重點。主持建成現代化國家作物種質庫(基因庫),提出種質入庫的技術路線,組織20萬份種質資源入庫長期保存,使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躍居世界前列。考察收集我國北方小麥野生近緣植物,基本查明其種類、分布、生境、染色體數和15個種的核型。發現2個能使屬間雜種染色體自然加倍的小麥種質,並揭示了其自然加倍的細胞學機理,利用其育成22個小麥-山羊草雙二倍體並提供利用。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將6個屬與小麥雜交成功,其中3個屬為首例,為利用野生種擴大小麥遺傳基礎開闢了新途徑。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成果獎勵多項。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突發心臟病,於2011年9月26日7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3]

主要經歷

1950.08-1954.09, 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

1959.05-1970.01,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室主任。

1970.01-1978.01, 北京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

1978.07-1983.12,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所, 副所長。

1984.01-2003.07,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所, 所長。

2003.07-2011.09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

科研項目

考察與搜集

70年代後期,董玉琛參加籌建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查明了我國特有的"雲南小麥"亞種形成的生態環境,發現、定名10個新變種。1982和1983兩年跑遍新疆南北各地,1986-1990年考察了北方12省、市、自治區,收集小麥野生近緣植物600餘份,使品資所成為我國保存小麥野生近緣植物最多的單位。以上考察分別獲農業部科技一、二等獎。主持建成國家作物種質庫(基因庫)及其投入使用,這個庫是我國唯一的現代化庫,也是世界規模最大和最先進的種質庫之一。

收集和研究

董玉琛考察了12個省市自治區,收集小麥野生近緣植物10屬60種和變種547份材料。明確了各個種的分布區及其生境。建立了小麥族多年生種質圃,對收集材料進行了農藝性狀鑑定,繁殖種子送國家作物種質庫長期保存和使用。

分子標記鑑定

董玉琛通過遠緣雜交導入外源基因,對現代小麥改良具有重要意義;利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分子標記進行外源染色體檢測與鑑定,是提高遠緣雜交研究水平的一項關鍵技術。該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利用遠緣雜交技術,成功地獲得了小麥-新麥草、小麥-多枝賴草、小麥-頂芒山羊草(的雜種及其附加系、代換系和易位系共計32份。這些材料均為首次報導。

突破與創新

董玉琛依據生物多樣性保護原理,綜合集成作物生長、發育、遺傳、演化等學科理論和新技術,按照"廣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評價、深入研究、積極創新、充分利用"的原則,通過跨地區、跨部門、多學科、多年的綜合研究,取得了以下重大的突破與創新。

董玉琛
董玉琛院士

鑑定與利用

董玉琛在不同生態區,對引進的1500餘份國外小麥種質進行多點試驗,綜合評價,發現歐柔是一個優異種質。它對光溫反應較遲鈍,適應性較強,對條鏽病免疫,高抗稈鏽病,早期進行單株系統選擇,定向培育,創造出耐寒性增強,成熟期提早,株高降低的歐柔白等系列新品種,圃場科研和大田生產相結合的方法,使歐柔在生產上快速推廣。

學術經驗

董玉琛院士倡導,國家應進一步鼓勵種質資源共享,育種戰線的工作者應深入挖掘種質資源更大價值。以前,由於信息技術不發達,我國種質資源信息共享工作欠佳。在科技部的平台項目支持下,可以把多年積累起來的種質資源數據通過該平台提供給人們共享,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中國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網,網站可查詢相關數據。除信息共享外,還應加強實物共享。因我國作物育種人員較多,種質資源的需求量大,種質資源的供應相對其他國家更為頻繁。此外,應適當擴大種質資源的國際交流,對帶出國外與引入國內的種質資源,都要踐行規範的歸口管理制度。董玉琛院士勉勵廣大種質資源的收藏者與提供者,要利用所掌握的豐富資源,在提供服務的同時開展科學研究,如進行起源分類研究,或共同合作對一些特性進行鑑定等;要組織全國力量在豐富的種質資源中發掘有益基因,並運用到育種實踐中去,為我國作物學科的進步,更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多做貢獻,多出成效。

主要成就

董玉琛主持建成國家作物種質庫(基因庫)及其投入使用。主持"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提出科技路線,並組織100多種作物、20多萬份種質資源繁種入庫長期保存。至20世紀末,該庫已長期保存糧食、經濟、蔬菜、牧草、綠肥等作物種質資源32萬份。對入庫的大部分材料進行了初步的性狀鑑定。該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查明了我國特有的"雲南小麥"亞種形成的生態環境,發現、定名10個新變種。考察了北方12省、市、自治區,查明小麥野生近緣植物各個種在我國北方的分布、生境和染色體數目,收集了大批野生近緣植物,該工作並分別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4]。發現了兩個能使屬間雜種染色體自然加倍的小麥種質,它們與山羊草、黑麥等屬雜交後,雜種第一代不經秋水仙素處理、染色體就自然加倍而形成異源雙二倍體,揭示了染色體自然加倍的細胞學機理。應用此二種質育成了22個小麥-山羊草雙二倍體,涉及山羊草的10個種。它們大多數抗白粉病,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應用遠緣雜交與組織培養相結合,獎6個屬的10餘個種與小麥雜交成功,其中3個屬(冰草屬、新麥草屬、旱麥草屬)為世界首例,為擴大小麥遺傳基礎開拓了新領域和新途徑。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5]

主要論著

1. 中國小麥遺傳資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北京

2.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北京

3. 作物品種資源,農業出版社,1981,北京

參考來源

  1. 董玉琛 農作物種質資源學專家 ,科學家博物館
  2. 董玉琛 ,博雅人物網
  3. 沉痛悼念董玉琛院士 ,維普網
  4. 董玉琛 ,名人簡歷
  5. 董玉琛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