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俗稱「水爛」或「穗爛」,是華北、黃河故道及陝西關中等地經常發生的一種重要病菌,在多雨年份常和炭疽病並發流行,造成很大損失。病害主要為害果穗和枝梢,葉片也可受害,通常在枝梢上先發病,病斑均發生在傷口處,開始呈水浸狀淡紅褐色邊緣深褐色,後發展成長條形黑褐色,表面密生有灰白色小粒點。當病斑環切時,其上部葉片萎黃枯死。
後期病枝皮層與木質部分離呈絲狀縱裂;果穗受害,先在果梗和穗軸上形成淺褐色水浸狀不規則形病斑,擴大使其下部的果穗部分乾枯。發病果粒先在基部變成淡褐色軟腐,逐漸發展至全粒變褐腐爛,果皮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點,以後干縮呈有稜角的僵果極易脫落;葉片受害多從葉尖、葉緣開始形成近圓形、淡褐色大斑,有不明顯的同心輪紋,後期也產生灰白色小粒點,葉片乾枯很易破裂。[1]
目錄
基本信息
症狀特徵
果梗和穗軸上發病處先產生淡褐色水浸狀近圓形病斑,病部腐爛變褐色,很快蔓延至果粒,果粒變褐軟爛,後期病粒及穗軸病部表面產生灰白色小顆粒狀分生孢子器,濕度大時由分生孢子器內溢出灰白色分生孢子團,病果易脫落,病果乾縮時呈褐色或灰白色僵果。枝蔓上發病,初期顯水浸狀淡褐色病斑,形狀不定,病斑多縱向擴展成褐色凹陷的大斑,表皮生灰白色分生孢子器,呈顆粒狀,後期病部表皮縱裂與木質部分離,表皮脫落,維管束呈褐色亂麻狀,當病斑擴及枝蔓表皮一圈時,其上部枝蔓枯死。葉片發病多發生在葉緣部,初生褐色水浸狀不規則病斑,逐漸擴大略成圓形,有褐色輪紋。[2]
發病特點
白腐病屬高溫、高濕型病害。夏季大雨後接着持續高濕(相對濕度95%以上)和高溫(24-28℃)是病害流行適宜條件。大雨或連續下雨後就出現一次發病高峰,一般出現在雨後一周以後。特別是遇暴風雨,常引起白腐病大流行。白腐病首次侵染來自於土壤,主要靠雨滴濺散傳播。結果部位過低,容易發博肥水不足,管理粗放,排水不良,雜草叢生,留枝蔓過多,通風透光不良,發病就重。
病原
常見的無性世代屬半知菌亞門、盾殼霉屬Coniothyriumdiplodiella(Speg.)Sacc.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灰白色至灰褐色,並有孔口。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着生在孢子器底部的丘狀組織上;分生孢子單胞、橢圓形或瓜子形、初無色,成熟時呈褐色,大小為8.9~13.2×6~8微米。[3]
流行規律
葡萄白腐病在室內乾燥條件下可存活7年之久,在自然情況下,土壤病組織中的病菌能存活2年以上。病菌在土壤中的分布,以表土5厘米深的範圍內最多,越深病菌數量越少,但30厘米處仍有病菌存在。此外,病菌也能以分生孢子器在樹上病果和病梢上越冬。
發病時期:發病時期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有早晚。中國華東地區一般於6月上、中旬開始發病;華北在6月中、下旬;東北則在7月份。發病盛期一般都在採收前的雨季(約7-8月)。
發生條件:高溫高濕的天氣,易發病。當氣溫26-30℃,相對濕度95%以上,病原萌發率最高。肥水供應不足,管理粗放,病蟲及機械損傷多,發病重。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瘠薄,雜草叢生,或修剪不適,枝葉過於鬱閉,病蟲及機械損傷多,發病重。立架式比棚架式發病重,東西架向比南北架向病重些。
發病原因:一般果實進入着色期和成熟期時,發病率愈來愈高。再者,果穗的部位和發病率也有很大的關係。權威報告顯示,80%的病穗發生在距離地面0-40厘米處的穗體,其中20厘米以下占60%。所以,越是接近地面的果穗越易發病。原因是這些地方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排水不好等,加之對樹枝修建不當,或者果園過於封閉導致透光性差,從而誘發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防治方法
(1)、清除病原:發病期間及清除樹上和地上的病穗、病粒和病葉等,集中深埋,不僅可減少當所再次侵染,也減少越冬病菌的數量。秋季落葉後,徹底清除園內病枝、病葉、病果等病殘組織,減少越冬病原。
(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修剪,及時綁蔓、摘心、除副梢和疏葉,創造通風透光環境,以減少發病,並且要增施有機肥、葉面追肥,使樹體強健,提高抗病力。另外,對地面附近果.穗套袋,也可減少病菌侵染。
(3)、藥劑防治:
①、剷除越冬病原菌:在早春葡萄發芽前向樹上和地面上噴3~50石硫合劑或噴50%福美砷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噴5%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倍液,對消滅越冬病菌有良好效果,並可兼治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褐斑病等。
②、噴藥保護:在展葉後結合降治黑痘病噴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因白腐菌抗銅力較強,噴波爾多液防治效果不佳。[4]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