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葛乾

目錄

人物簡介


  葛乾孫(1305~1353),字可久,長洲(蘇州)人,是我國十四世紀前半葉一位傑出醫學家。

人物生平

[1][2]
  世醫出身,父葛應雷是當時名醫,江南始傳劉、張之學者。乾孫體貌魁碩,喜好武術,後折節讀書,但屢試不第,仍傳父業為醫。其世醫出生,自岩稚之年隨父學醫,考察方脈,又份餘年遍歷江湖,從事臨證,採用針藥、推拿等法治病,皆獲良效。對肺拼一病,診治尤為獨遭,其學術經驗載於《十藥神書》。
  葛氏著《十藥神書》、《醫學啟蒙》等書。《明史》有傳,謂「不肯為人治疾,或施之輒著奇效,名與金華朱丹溪埒」。《都公譚纂》載二人會診,治江浙行省某平章中風案;《異林》載葛協助朱治浙中一女子瘵案,都可見葛朱二人交好,互相推崇,虛懷若谷的良好關係。

醫學特色

[3]
  葛氏上承《內經》之旨,下受同時代金華名醫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思想的影響,結合自己「三十餘年,遍歷江湖」對肺癆病的大最觀察和實際治療經驗,本病的病因乃「火乘金位」,氣血精津虧損。「蓋因人之壯年,血氣充聚,津液完足之際,不能守養,惟務酒色,豈分饑飽,日夜耽欲,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精液」,虛火上炎,克伐肺金,而成肺癆病。葛氏認為,藥邪致害是加重肺癆病,甚則促使死亡的重要因素。葛氏通過「吳中治癆,何止千萬人」的反覆驗證,明確提出了滋陰潤燥,填精益損,乃肺癆病的基本治則。在對肺痔病預後的認識上,葛氏基於多年治癆經驗,深感「萬病無如癆症之難」。認為本病預後兇險,「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傾」。
  創製系列治癆方劑
  葛氏「日夜苦心,用志務在中病」,基於對肺癆病的博見卓識和豐富的治癆經驗,創立了治療肺癆病的十首系列方劑。它體現了葛氏對肺癆病不同病變時期的治療思想,如肺癆嘔血急宜涼血止血,肺癆後期注重調攝營養等。葛氏並將「用藥次第,開列於後;用藥之法,逐一條陳」,使這十首系列方,前後相應,互相貫通。「以今日觀之,其十方中三方主血,三方主止咳,三方主營養,一方主鎮靜,對肺癆的治療亦頗合理。」[4]
  重視配伍健中藥物
  葛氏根據《內經》「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垂訓,在制方用藥時,重視配伍健中藥物,以調理脾胃,顧護胃氣,促進治癆藥物的吸收和轉輸。如止嗽寧肺的保真湯中妙用陳皮、厚朴;滋陰扶羸的白鳳膏中,以參苓平胃散末納去核京棗中,填滿鴨肚,文火同偎;填精生益的補髓丹中,摻入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共為丸,皆寓有調理脾胃,「寬中行滯,導諸藥各盡其運動之力而協和共濟」的作用。
  提倡食補藥治結合
  葛氏承《內經》「五穀為養,五果江蘇中醫助之,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以及「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對於「久癆虛憊」者,主張食補與藥治結合,以食補為主,藥治為輔。
  對後世治病的影響
  葛氏治房的思想,源淵流長,垂法後世。其治癆十首系列法,「明清以來,引用者很多,認為對肺癆病的早期治療,確有良效。」[5]

參考來源

  1. 劉時覺. 丹溪九族師友考[J].. 中華醫史雜誌,. 1998(02):45-50. 
  2. 陳友新. 葛可久《十藥神書》探析[J].. 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3(01):35-38. 
  3. 高振華. 葛乾孫論治肺癆病學術思想芻談[J].. 江蘇中醫,. 1993(06):35-36. 
  4. 范行准. 中國醫學史略[M].. 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1986. 
  5. 范行准. 中國醫學史略[M].. 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