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马
个人简介
萧马,厦门人,作家。2011年10月1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1周岁。
主要经历
1946年加入上海市立工专学校学习。
1948年因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随即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华东革命大学、皖北区党委农村工作团等部门从事文化工作。
1957年后调到安徽省文联工作。现为安徽省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中国作协等。
发表作品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生前著有长篇小说《破壁记》、《纸铐》,散文集《淮河两岸鲜花开》,电影文学剧本《巨澜》、《柳暗花明》、《水痕》、《江南雪》、《淝水之战》、《青春似水》等。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钢锉将军》,曾影响一时。晚年,他的小说《铁梨花》被搬上荧屏,深受好评。
家庭情况
女儿: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等。代表作品:《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语》等。
主要作品
解放初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哨音》、《破壁记》等。
《铁梨花》是作家父女合写,《铁梨花》是萧马30多年前的作品,当时萧马希望为当演员的妻子写一个符合年龄和外形的角色,(他的妻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有名的电影演员俞平,也是严歌苓的继母,主演过电影《小二黑结婚》,于是有了故事中集大善和大恶于一身的传奇女子“铁梨花”。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故事除了发表在一家电影杂志外,就只深深留在了严歌苓的心里。 后来机缘巧合,严歌苓操刀改编了父亲的作品,从4万字的剧本变成了16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这对作家父女的首次合作。
严慈父亲
女儿写书最怕父亲挑刺,严歌苓坦言尽管父亲从来没教过自己该如何写作,但作为第一个读者,每当看完严歌苓的作品,父亲总能给出最一针见血的评价,直指严歌苓最心虚的地方。
“我的第一个作品是童话诗,父亲就告诉我要先学会写大白话;后来《人寰》得了大奖,父亲说的确是写得很好,但太理性了,所以我后来又写了写实的《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说,尽管也会有读者觉得这些作品太通俗,但她还是决定“多听爸爸的”。而父亲给越来越忙的严歌苓最新的一个忠告是:要在喧嚣中沉下去。当被问到自己是不是父亲心目中最好的中国作家时,严歌苓爽朗一笑,“肯定也是最好的之一吧!”
如今的严歌苓在当代华人作家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不过严歌苓却透露,尽管有一个作家父亲,但小时候却没人认为她能当作家,我小时候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看书也没长性。后来开始写作了,父亲也觉得我写不下去。在赴美留学之前,严歌苓并没有真正学过写作,不过父亲的藏书却是她最好的学校和老师,当时可以找到的经典作品我家基本都有,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除了藏书之外,父亲对音乐、绘画和建筑同样研究颇深,而这些也都使严歌苓耳濡目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