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蕭珊巴金之妻。作家、編輯、翻譯家。

蕭珊(陳蘊珍)
巴金妻子

目錄

基本信息

本名: 陳蘊珍
乳名: 長春 筆名: 陳嘉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7年1月8日 出生地點: 浙江鄞縣(寧波)迎鳳橋
逝世日期: 1972年8月13日 逝世地點: 上海
學習院校: 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
職業: 作家、編輯、翻譯家
代表作品: 《在傷兵醫院》、《蕭珊文存》、《家書:巴金蕭珊書信集》等

人物介紹

蕭珊 (1917年-1972年),巴金之妻,與巴金廝守28年直到逝世。原名陳蘊珍,乳名長春,1917年1月8日出生於浙江寧波鄞縣迎鳳橋。1936年至上海,入愛國女子中學讀書,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扮演話劇《雷雨》中的四鳳,進而結識進步人士。在上海讀中學期間讀到巴金的作品,喜愛巴金,開始與他通信相識並相戀。並在巴金鼓勵下,開始文學創作,根據抗戰期間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的經歷,創作了處女作散文《在傷兵醫院》,1937年發表於茅盾主編的《烽火》雜誌。隨後,她跟隨巴金一路西行避戰,發表多篇抗戰題材的遊記散文,並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

1942年決定輟學陪巴金籌備文化生活出版社,照顧巴金。1944年5月兩人於貴州花溪結婚,次年生下女兒小林。抗戰後期兩人返回上海,作為女主人照料家事、照顧孩子。1950年兒子小棠出生。在理料家務之餘,蕭珊積極學習俄語,並協助巴金處理出版事務,參加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後為《上海文學》、《收穫》等雜誌義務編稿、組稿,翻譯俄文書籍。著作有《家書:巴金蕭珊書信集》、《蕭珊文存》等,譯作有《阿細亞》(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初戀》(屠格涅夫)《別爾金小說集》(普希金)等作品。

文革期間巴金受到殘酷迫害,蕭珊也因與巴金的關係受到非人待遇。精神受辱、親友隔絕,身心受到摧殘。1972年7月蕭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幹校勞動不被允許探望,蕭珊只得獨自在醫院接受治療,半個月後病逝上海。在蕭珊去世3年之後,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邊,一直到2005年去世。骨灰於2005年與巴金骨灰摻和,撒入東海。

人物圖片

更多圖片請點擊:蕭珊圖冊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年份 事件
1917
  • 1月8日(農曆丁巳【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於浙江鄞(yin)縣(今屬寧波市)迎風橋陳家,起名陳蘊珍,小名長春。她的父親陳仁官(1900.2.17—1981.1.10)16歲時到上海學做生意,主要從事上海到東北一帶的皮貨收售。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被日寇侵占,東北一帶貨路斷絕,遂在上海南市蓬萊市場邊開設一家「蓬萊咖啡館」。後又在老西門、復興路一帶開設飲食店二家。她的母親成秀娟(1899—1941)知書達理;熱愛文藝,思想新潮,理解和支持兒女參加進步活動。[5]
1930
  • 陳蘊珍考入鄞縣立女中(即竹洲女中,現寧波二中),讀初中。
1931
  • 「九·一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愛國學生運動,並加入了由中共地下黨學委領導的「讀書會」。
1934
  • 上半年,她因參加學運被當局「關注」,躲避在姑母家。當得到有關方面要抓捕她的消息後,向姑母要了盤纏,連夜乘船逃離寧波,到上海找到父母住處;後考入上海務本女中,繼續讀書。
1936
  • 由寧波赴上海,入讀上海愛國女子中學。中學期間熱衷於戲劇和表演,曾扮演曹禺話劇《雷雨》中的人物四鳳。
  • 她因喜愛巴金寫的小說,崇拜巴金;同年8月,她寫信約巴金在上海新雅酒家見面,並贈照片一張給巴金,從此開始了與巴金長達8年的戀愛。並在巴金鼓勵下,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7
  • 10月31日,陳蘊珍用筆名「慧珠」在《烽火》雜誌第九期上發表散文《在傷兵醫院中》。這是她第一次拿到稿費。拿到稿費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孝敬日夜操勞的父母,遂在街上一家商店買了一隻檯燈送給母親成秀娟。
1939
  • 8月,陳蘊珍考入已遷昆明的中山大學外文系;同年10月,在昆明轉入西南聯大外文系一年級。弟弟陳鴻堤(化名程鏗)1940年由上海地下共產黨安排赴皖南參加新四軍。
1940
  • 9月,陳蘊珍由西南聯大外文系轉入同校歷史系二年級學習。
  • 12月1日在《中國與世界》(綜合月刊)第五期的「文藝」欄目發表《在昆明的一個女生宿舍》,編輯人師山、憾廬(即林憾廬),發行人林翊重,發行所中國與世界社。
1941
  • 春夏間,母親成秀娟在上海病逝。
1942
  • 年初,父親陳仁官因思念亡妻,擔心遠離身邊的兒女,心情鬱悶,患眼病,導致雙目失明,後從上海回迎風橋,由陳蘊珍的祖母照顧生活。
  • 7月1日,讀完大學三年級。暑假開始,去桂林探望巴金,並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辦事處協助巴金的編輯工作和寫作活動。
1943
  • 5月,以筆名「蕭珊」在《宇宙風》雜誌第131期發表詩歌《輓歌》,以悼念本年2月不幸病逝的友人林憾廬。筆名的來歷:她在女朋友中年齡排序第三位,大家呼喚她「小三」,遂以諧音「蕭珊」為筆名。從此,她以蕭珊的名字行世。
1944
  • 5月8日,和巴金在貴陽郊外「花溪小憩」旅館結婚。巴金在桂林灕江東岸,借了朋友的一間木板房當新房,他們沒有添置一絲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歲時與母親的合影,作為祖傳的珍貴家產,也沒有什麼可安排的,只委託弟弟李濟生以雙方家長名義,向親友印發了一張旅行結婚的「通知」。
1945
  • 12月16日,蕭珊在重慶寬仁醫院生下女兒國煩(後更名李小林)。
1949
  • 4月10日,蕭珊和巴金的友人馬宗融(1892-1949)在上海回(族)民聯絡站病逝,留下一兒一女。蕭珊和丈夫幫助遺孤馬小彌和馬紹彌姐弟料理後事,將馬宗融遺體安葬在徐家匯回民公墓,將馬宗融從台北帶回來的書刊等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毅然決然地將一雙遺孤接回家中,悉心撫養。
  • 入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
  • 曾任《上海文學》、《收穫》等刊物的編輯,並從事文學翻譯工作。
1950
  • 7月28日,兒子李小棠出生。
1967
  • 《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點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藝界批判文藝黑線聯絡站等單位先後編印多種巴金批判專輯。
1968
  • 頻繁遭到批鬥。
1972
  • 7月底,蕭珊患直腸癌。手術前,蕭珊對巴金說:「看來,我們要分別了!」巴金用手輕輕地捂住蕭珊的嘴巴,低下了頭,肝膽欲裂。
  • 8月13日中午,蕭珊與世長辭。她在臨終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蕭珊故去後,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臥室里,巴金的床頭放着蕭珊的譯作。巴金時常對着這些物品出神。巴金對蕭珊一往深情,寫了《懷念蕭珊》、《再憶蕭珊》,還有《一雙美麗的眼睛》等文章。
2005
  • 骨灰與巴金骨灰摻和,撒入東海。

愛情婚姻

  蕭珊由於飾演話劇《雷雨》中的四鳳,並與「進步人士」交往過密而被上海愛國女子中學開除。像那個年代許多熱血但迷惘的年輕人一樣,《家》的出現點燃了蕭珊追求愛情與自由的信念。在蕭珊的眼中,巴金猶如一盞照耀自己生命的航燈,她不停地給巴金寫信,迫切地想從巴金那裡得到人生方向的指點。

  由於有着13歲的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孩子,這個小女生不過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巴金曾經翻譯過俄國著名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的著作,在四川老家時也參加過反對軍閥劉存厚的請願及集體罷課活動,但他自小生活在一個封建大家庭里,所以,於巴金而言,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年輕人的束縛。並且,在這樣的亂世里,處在革命新思想之風口浪尖上的巴金,也不想在某一時刻,世事出現風吹草動時,連累他人。正因如此,當時的巴金雖然已是32歲,卻依舊孑然一身。

  1936年的大上海,年僅32歲的巴金在文學創作和翻譯兩方面已是聲譽卓著,尤其是他的長篇小說《家》,深深喚醒了青年一代。當時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卻沒看上任何人。在給他寫信的愛國學生中有一女孩的信給巴金留下了特別的印象,他們通信達大半年之久,卻未見過面。最後,還是女孩在信中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李先生能答應我的請求……」信中不僅約了時間、地點,還夾着一張她的照片。

  按信中的約定,那天上午,巴金懷着好奇的心情,來到約定的飯店。一會兒,一位梳着學生頭、身着校服的女生用那忽閃忽閃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說:「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輕多了。」不善言語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許多拘束,開心地說道:「你比我想象的還像個娃娃呀!在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於是,18歲的蕭珊開始介紹自己。兩人開始了8年的戀愛。

  姑娘的摯愛幫助巴金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巴金為維持生計拚命地寫書、譯書、編書,他不能被經濟問題所困擾,更不能影響自己的創作心境與創作質量。1944年5月,戀愛八年之後,與巴金在貴陽共結連理。

生活軼事

  • 筆力出色的翻譯家

  作為巴金先生的夫人,蕭珊女士常年以照顧家庭、協助巴金先生處理出版事務為重,她的文學功底、翻譯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視。蕭珊女士抗戰時期的隨筆作品《在傷兵醫院中》《在孤軍營中》《滬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記下與民族共艱危的經歷,文字里洋溢着堅定、樂觀的精神。又如1960年代的散文《幸福的會見》《在劉胡蘭烈士的故鄉》、描寫藥店營業員勞模事跡的散文《親人》等,反映了她主動融入社會生活的經歷,她以富有個性的筆調寫出自己對新社會的理解。

  巴金故居的餐廳里有一架鋼琴,是蕭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譯作品《阿細亞》的稿費購買、贈送給女兒小林的禮物。在蕭珊1952年8月25日致巴金的信中記錄了翻譯的緣起,蕭珊寫道:「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笑我,我想譯屠氏的《阿細亞》,我有了一本俄文的、但不知英文的你放在哪只書櫃,我知道你要譯這本書的,但還是讓我譯罷,在你幫助下,我不會譯得太壞的。」譯文不僅有《阿細亞》,還有蕭珊譯《初戀》《小姐——鄉下姑娘》《別爾金小說集》等作品。巴金曾這樣評論蕭珊的譯筆:「我很喜歡她翻譯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說。雖然譯文並不恰當,也不是普希金屠格涅夫的風格,它們卻是有創造性的文學作品,閱讀它們對我是一種享受。」

  • 傾心付出的妻子和母親

  作為武康路113號的女主人,這座庭院的每個角落都留有蕭珊女士的足跡,她與巴金相濡以沫、忠貞不貳的愛情,她對子女傾情奉獻的母愛,她美麗端莊的形象、生活中的點滴都在展覽中呈現。從活潑鮮麗的青年到沉穩端莊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憊的1960年代,多幅蕭珊的珍貴歷史照片配以同時代作家描述她的文字展示。照片牆上,集中組合了各個時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蕭珊當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過的外套、「上海」牌手錶、幫助巴金批覆讀者來信的信封及病後申請醫療費用的報告,讓觀眾接觸到一個真實立體的蕭珊。

  巴金與蕭珊的愛情生活在二人的信件中可窺端倪。「我的心裡永遠有你。……在任何情況下我要做一個值得你的愛的人。」(1952年巴金致蕭珊)「當我寂寞的時候,當我想念你的時候,你會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蕭珊致巴金)他們的愛情,轉化為家事的安排、對孩子的叮嚀、在工作上的交流,融於整個家庭生活,化於無形。蕭珊1960年代的就診記錄旁,是巴老《懷念蕭珊》的手稿,淡藍色的筆跡記錄着兩人經歷的風雨,抒寫對亡妻的深情,不禁使人動容。冰心曾這樣評價巴金:「他最可佩服之處,就是他對戀愛和婚姻的態度上的嚴肅和專一。……他對蕭珊的愛情是嚴肅、真摯而專一的,這是他最可佩處之一。」

  • 受歡迎的女主人

  蕭珊天性活潑,待人熱情真誠,朋友們都喜歡她。黃裳在《瑣記》中回憶:「當時巴金住在霞飛坊(今淮海坊),他家來往的朋友多,兼職就像一座文藝沙龍。女主人蕭珊殷勤好客,那間二樓起坐室總是有不斷的客人。……蕭珊有許多西南聯大的同學,如汪曾祺查良錚劉北汜也不時來做。談天遲了,就留下晚飯……」全家搬至武康路後,蕭珊的個性依然為她獲得許多友情。為刊物義務編稿、組稿時,她「又熱情,又撒嬌」地向冰心催稿「你再不來稿,我就要上吊了」;為朋友沏茶待客時,她「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使汪曾祺寫道「印象深刻」;1972年身心疲憊時期收到沈從文來信時,她「拿着五張信紙反覆地看,含着眼淚地說:『還有人記得我們啊!』」

個人作品

文章
出版時間 作品 作品類別 閱讀  出版社 備註
1937.10.31 在傷兵醫院中 散文 《烽火》雜誌第九期 署名:慧珠
1939.6.16 在孤軍營中 散文 《宇宙風》雜誌 署名:陳嘉
汽車中 散文 閱讀 《現代人》雜誌 署名:陳嘉
滬港途中——旅途雜記一 散文 閱讀 《宇宙風》雜誌 署名:陳嘉
1939 在海防——旅途雜記二 散文 《宇宙風》雜誌 署名:陳嘉
1939 滇越路上——旅途雜記三 散文 《宇宙風》雜誌 署名:陳嘉
1940.12.1 在昆明的一個女生宿舍 散文 閱讀 《中國與世界》第5期 署名:陳嘉
蕭珊自述 散文
幸福的會見 散文
親人 散文
1943.5 輓歌——願在天之靈安寧 新詩 《宇宙風》雜誌第131期 悼念友人林憾廬
1966.6.22 在劉胡蘭烈士家鄉 散文 文匯報
合集
1998.9 《探索人生》 江蘇文藝出版社 蕭珊和巴金的合集
2009.3 《蕭珊文存》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0 《家書——巴金蕭珊通信集》 書信 浙江文藝出版社 李小林編
譯著
出版時間 譯文 作品類別 著作者 出版社 備註
1953.6 《阿細亞》 中短篇小說 屠格涅夫 平明出版社
1954.5 《初戀》 中短篇小說 屠格涅夫 平明出版社
1954.11 《奇怪的故事》 中短篇小說 屠格涅夫 平明出版社
1954.12 《別爾金小說集》 中短篇小說集 普希金 平明出版社
1959.6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選》 中短篇小說集 屠格涅夫 人民文學出版社 與巴金合譯
1982.11 《黑桃皇后及其它》 中短篇小說集 普希金 四川人民出版社 與巴金合譯
未刊稿和未完成稿
1960年代 《蕭珊自傳》
1960年代 《王平和蘇強》(又名《兩個男孩的故事》)
1960年代 《外婆的故事》
1960年代 《我懷念城門公社》

作品評價

  巴金在1964年12月24日致蕭珊的信中說:「剛才曹葆華來,他患心臟病,在休養,用俄文對照讀了你譯的《初戀》,大大稱讚你的譯文。」

  曾經協助魯迅主編《譯文》的黃源曾對巴金說:「她的清麗的譯筆,也是我所喜愛的她譯的屠格涅夫的作品,無論如何是不朽的,我私心愿你將來悉心地再為她校閱、加工,保留下來,後世的人們依然會喜閱的。」

  穆旦曾經寫信給巴金:「不久前有兩位物理系教師自我處借去《別爾金小說集》去看,看後盛讚普希金的藝術和譯者文筆的清新,她的努力沒有白費,我高興至今她被人所讚賞。」穆旦精通俄羅斯文學翻譯,我想在這裡他不僅僅是在轉述兩位讀者的看法,也代表着他內心的評價。

  黃裳對蕭珊譯文的評價是:「她有她自己的風格,她用她特有的女性纖細靈巧的感覺,用祖國的語言重述了屠格涅夫筆下的美麗動人的故事,譯文是很美的。」他還說:「我希望,她的遺譯還會有重印的機會。」

人物評價

  「我自己最親愛的朋友,一個普通的文藝愛好者,一個成績不大的翻譯工作者,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淚和血。」巴金先生在《懷念蕭珊》中這樣形容妻子蕭珊,她也作為巴金先生一生的愛人被我們熟知。作為一個頗有靈氣的翻譯家,一個思想進步敢做敢為的現代女性,她的靈魂有着多面的色彩。

人物紀念

時間 文章 作者
1978年 懷念蕭珊(上)(下) 巴金
1984年 再憶蕭珊 巴金
一雙美麗的眼睛 巴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