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氏越橘
萊特氏越橘 英名:Wright Blueberry 日名:ギーマ、ギイマ、ヒメシャシャンボ(姫小小坊)學名:Vaccinium wrightii Gray 別名:大葉越橘.四季紅.海島越橘.賴特氏越橘。[1] 是木蘭綱、杜鵑花科、越橘屬的台灣原生植物。[2]萊特氏越橘的名稱由來,是為了紀念植物學家萊特(Charles Wright)而命名,而它的花色白裡透紅,花形典雅,一串串像似風鈴般整齊地排列著,也像是一展展圓胖的提燈,小巧而可愛。大葉越橘除了庭園樹、綠籬與製作盆景的觀賞價值外,果實如同縮小版的藍莓,酸甜可口,也可以開發作為釀酒的原料。[3]
目錄
生態習性
越橘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原產日本奄美大島以南各島嶼以及台灣近海的中海拔山區及離島。樹高2~4m。互生革質橢圓形至卵形葉片,葉長2~5cm、葉寬1.5~2.5cm,葉緣有鋸齒。總狀花序自枝端及鄰近葉腋伸出,花序長約7cm,每花序可超過10朵花。鐘形花冠5裂,花徑0.5~0.7cm,花色白、粉紅至淡紅色。果實球形,直徑0.5cm,成熟時紫黑色。開花期春季,結果期秋季。[4]
葉厚皮紙質,卵形至長橢圓形或菱狀長橢圓形,長3~5㎝,寬1.5~2.5㎝,漸尖形,闊銳形至略圓基,具鋸齒,葉柄略有毛或殆無毛。花頂生及腋生殆平滑之總狀花序長7㎝,苞長2~5㎜,常永存;花梗長5~10㎜;萼裂片3角形,光滑;花冠光滑,圓筒狀鐘形,長5~7㎜,5淺裂;雄蕊10。
新芽色淺或略帶紅色,葉片光滑質厚,修整過的株形雅緻美觀,適合地植或盆植作為庭園樹。亦可列植作為綠籬。在琉球當地,有採集製作盆景用。果實酸甜可食,但會暫時染黑口脣。琉球地區採集果實釀酒,色澤風味類似紅葡萄酒。[5]
除模式型外,尚有一變種──臺灣越橘(var. formosana),葉特小,長2㎝以下。[6]
栽培
天然生長地就是面海的山地稜線或坡地上,因此且耐風耐曬,日照充足才能生長良好。介質忌積水,春、夏季各施一次長效性肥料。開花後若無採果需求,可以及早剪除花序,以免結果耗費養分。繁殖採用播種、扦插與空中壓條法。
分布
越橘屬植物全球約有450種,分佈北半球溫帶至熱帶地區,其中幾種生長於北美溫帶地區的種類果實大且風味甜美,最著名的有藍莓與蔓越莓。臺灣生長分布海拔600~1600m地區。台灣北部軍艦岩有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