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寮老街
菁寮老街位在台南市后壁区的菁寮社区,四周全都是稻田,保有著浓厚的纯朴农村景象。 菁寮老街曾经是台南最繁荣的聚落,2009年曾获全国绩效第一农村,甚至于2011年还荣获国际移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奖’铜牌奖的殊荣。
菁寮因无米乐纪录片而声名大噪,几位老农长者在片中自然表现出的豁达乐天功不可没,可以见到老农对天的感恩与敬意,吃多吃少都是天注定,即使收成不好无米也应该要乐观继续辛勤的度过,所以来菁寮感受的是人,除了几位长者的智慧,还有菁寮国小学生双脚实际踩在稻田里,从插秧开始一直到收成,过程采用自然农法用心的照顾学校后面的一片稻田,这是最实际最棒的学习,唯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刻了解家乡最重要的事物。
另外还有在菁寮天主堂的韦神父,来自法国南方的他,入乡随俗只会说台语,逢年过节还会在天主堂写春联送给来访的人,来菁寮要看的不只是老街与名产,在地的人物才是菁寮最重要的核心。[1]
目录
菁寮老街的历史与发展
菁寮是清领时期通往诸罗县城必经要道的重要驿站,当时的菁寮,以现今南82线与南85线的十字路口为中心,因位处交通要道发展出热闹的商家,周边有撞球间、旅馆、贩仔间、酒家、戏院等,街上曾经喧腾一时。
菁寮老街上,一直维持著旧日的景观没甚么改变,从台1线转进菁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造型特殊,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佛莱德.波姆(Gottfried Bohm)在1966年设计的菁寮天主堂,再来会见到菁寮国小,接著才会来到以前称为嫁妆街的菁寮老街。[2]
老街上近 80年历史的和兴冰菓部,曾是过往菁寮人相亲约会的地方,店内的香蕉冰、红豆牛奶冰等还是具有古早味口感,品尝过绝对赞不绝口。
交通资讯
搭乘大众运输
- (1)搭火车到后壁转搭计程车或,也可搭高铁至嘉义站后,转搭台湾好行关子岭故宫南院线(周五~一行驶)至后壁,或搭台铁至后壁站;当地景点租单车前往。(台湾好行关故线时间表 )
- (2)搭火车到新营火车站,台南新营客运总站 转搭,菁寮站下车。
自行开车
- 中山高下新营 或 国道3号白河交流道 →接172县道转台1线(往水上)→后壁火车站→南82线→左转南85线抵达。
周边景点一日游
菁寮老街除供应邻近农村聚落居民日常必需品外,从喜饼到服饰都可在此搞定,菁寮老街又称“嫁妆街”。 在菁寮老街,很多店家都有超过百年历史,也经营多年,比起其他一些新兴老街,菁寮老街更具有浓浓在地的特色,很值得一逛。[3]
无米乐社区
因为一部纪录片”无米乐”而声名大噪的后壁乡间小村,纪录片中的灵魂人物,昆滨伯、文林伯、瑞祥伯、正义伯,以及刚离开不久的煌明伯,带出了台南农村的处世精神及生活哲学。
来到无米乐社区如果只是看看古迹或是老街就真的太可惜了,绝对要停留几晚体会一下社区的人情味以及农村的生活态度,跟著昆滨伯到田间插秧唱歌,搭上文林伯的牛车缓缓地在社区里移动,到瑞祥伯的钟表店里跟著街坊邻居们一起泡茶,享受自在却又规律的生活,到正义伯的理发店里看看职人的工作精神,最后,跟著菁寮国小的孩子们一起到田里了解照顾一亩田的辛苦。[4]
身在无米乐社区,心灵的体会很重要,在台南米仓的金黄稻浪,以及彩绘稻田的创意,都能让人深刻地留下印象,无米乐社区能带给旅人的,是身心灵三者合一的感受。
阮家古厝
位于菁寮老街上,在地人称他为“金德兴药铺”,属于街屋形式建筑,列为国家三级古迹的瑰宝。阮家古厝约建于清乾隆年间(西元1734-1795年),属于传统街屋形式建筑,并具有阁楼形式,在台湾算是很少见的,古厝整体为木造结构,由福州的杉木榫接而成,未见一钉一卯,且还保留著古色古香的中药柜。虽历经三个家族的变迁,两百多年的时光,但古厝往日的风华仍依稀可寻。
阮家古厝现今的主人为阮齐老先生,继承与维护管理古厝已有五十多年,对这间老屋有著深厚的感情,每当有游客造访时,他都会非常热情的招呼入内参观,也会开始娓娓道来阮家古厝的传奇故事,让人仿佛搭上了时光机,回到了从前。到菁寮老街玩, 千万别错过这座古意盎然的阮家古厝,也听听阮老先生说故事。
墨林农村文物展示馆
原为日治时期菁寮唯一的医师-梁耀明的故居,2000年时成为墨林文物馆,在近年则有蓝染熊手作坊进驻,成为结合文物与菁寮传统手作蓝染文化的DIY工坊,里面仍保留了许多梁耀明医师当时看诊的家俱器物,还有许多农村传统的用品,喜欢古物的人来到这里一定会很喜欢。[5]
自从工作坊进驻后,现在每日几乎都有团体或散客前来体验传统的蓝染DIY,菁寮以前就是蓝染原料植物小菁(木蓝)的种植产地,产量品质好到在早期还曾运输到安平出口到海外,因此也成为蓝染的重镇,在老师的教学下,大家把白布绑好喜欢的样式后放进大染缸中染色,取出后夹在充满台南艳阳的传统院子里等候晾干,把布打开的瞬间才能知道蓝染之后的花样如何,这过程像是开奖一样的充满期待,开布后传来阵阵的惊呼是体验蓝染的最大乐趣;馆内目前也有许多蓝染作品如T恤、围巾等展示贩售,如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就买一个回去,顺道支持一下在地的工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