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軟腐病
萵苣軟腐病
萵苣軟腐病又稱水爛,主要為害結球萵苣肉質莖或根莖部。肉質莖染病,初生水浸狀斑,深綠色不規則,後變褐色,迅速軟化腐敗。根莖部染病,根莖基部變為淺褐色,漸軟化腐敗,病情嚴重時可深入根髓部或結球內。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萵苣、萵筍軟腐病
英文名:LettuceandAsparagusLettucebacterialsoftrot
病原中文名: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胡蘿蔔軟腐致病變種
病原拉丁學名: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結球萵苣肉質莖或根莖部。
為害症狀
初成水漬狀,外葉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或陰雨天尚可恢復,幾天後外葉平貼地面,不再恢復。
病葉癱倒在地露出心葉,葉柄、莖基部、心髓組織腐爛,充滿白色和黃褐色粘稠物,臭氣四溢,莖基部變褐色腐爛,並伴有惡臭。
另一種症狀是植株病情由內向外發展,即病菌先從菜心基部開始侵入引起發病,而植株生長正常,心葉逐漸向外腐爛發展,充滿黃色粘稠液,病株一拔即起,濕度大時腐爛並發出惡臭。
發病條件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昆蟲等傳播,發病適溫為25~30℃,一般播過早,連作及低洼地發病重。一般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為流行期。[1]
病原形態特徵
菌體短杆狀,周生3~6根鞭毛,大小1~2×0.5~0.7微米,革藍氏染色陰性,兼性嫌氣性。在肉汁腖瓊脂平面上菌落園形凸起,灰白色不透明,具光澤,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無莢膜無芽孢,病菌生長適溫25~30℃,38~39℃,4℃,致死溫度48~51℃。[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隨病殘體留在土中越冬,借雨水飛濺、水流及昆蟲傳播,從傷口侵入。氣溫27~30℃、多雨條件下易發病,連作田、低洼積水,悶熱、濕度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7%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2、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精細管理,田間農事活動應儘量避免產生傷口,發現患病植株集中深埋或燒毀。
3、重病地區應與禾本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低洼田塊應採用高畦種植,嚴禁大水漫灌,病害流行期適量澆水。
4、貯運期要注意通風降溫,採收前3天停止噴灑農藥。[3]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