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莱姆病
莱姆病
原图链接
 

英文名称 :Lyme disease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常见病因 :由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为病原体

常见症状 :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痛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1]

目录

病因

蜱传播的伯氏(Burgdorferi)疏螺旋体为病原体[2]

临床表现

症状

 
莱姆病病因
原图链接
 
莱姆病
原图链接
  • (1)潜伏期 3~32天,平均7天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三期。
  • (2)第一期 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
  • (3)第二期 发病后数周或数月,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
  • (4)第三期 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袭性滑膜炎。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

体征

  • (1)皮肤病变 常为首发症状,特征性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损害。一般出现在蜱叮咬后3~32天,好发于躯干、大腿、腹股沟、腋下等处。
  • (2)神经系统病变 约见于15%的患者,与皮疹同时或消退后1~6周出现。表现为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 (3)心脏病变 见于8%左右的患者,常于皮损出现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 (4)关节病变 约见于60%的患者,多累及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反复发作肿胀、疼痛,10%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关节炎。
  • (5)其他表现 发热、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虹膜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3]

检查

 
莱姆病
原图链接

外周血象基本正常,血沉轻度增快,血清中冷沉淀免疫球蛋白可阳性,转氨酶可升高。 从血、脑脊液及病变皮肤等标本中可检出螺旋体。采用免疫荧光、免疫转印等方法可在患者血中测出特异性抗体。病原体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具有确诊意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血、尿、脑脊液及皮肤标本等莱姆病螺旋体DNA(Bb-DNA),并同时可测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4]

诊断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可稍增多。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阴性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X线检查

可见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少数患者有软骨和骨侵袭表现。 病原体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助诊断。 [5]

治疗

 
莱姆病
原图链接

抗生素

 
莱姆病
原图链接

对莱姆病的各种病变均有效。 (1)四环素每日4次,疗程10~20天。为早期病例的首选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2)阿莫西林每日3次,疗程14~21天。 (3)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2次,疗程14~21天。 (4)其他多西环素、第3代头孢霉素等可选用。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莱姆病关节炎的治疗,如消炎痛、芬必得等。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莱姆病脑膜炎或心脏炎患者。泼尼松,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应积极对症处理。严重的关节炎可行滑膜切除。 [6]

参考来源

  • 张哲夫,万康林,张金声等. 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 1997
  • 万康林,张哲夫,张金声等. 中国20个省、区、市动物莱姆病初步调查研究.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 1998
  • 万康林,张哲夫,窦桂兰等.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 1998 *王定明,郝琴,蔡星和等. 贵州省莱姆病螺旋体的核糖体基因分型研究.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 2003 *耿震,万康林.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 , 年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