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过门笺
莒县过门笺 |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一个艺术种类,又叫挂钱、吊钱、斋牒等。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过门笺是莒县剪纸艺术中的代表。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县,是莒县流传深远的民俗文化。
2007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基本内容
历史源流
莒县过门笺的渊源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但明代就已有,壁画为明代所绘,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传承意义
莒县过门笺的尺寸大小式样繁多,一般按实际需要自行设计。过门笺中间为镂空的字或图案,周围分别由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牵丝组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过门笺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功能是祝吉纳福,内容均是吉祥的。过门笺是莒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制作方法
莒县过门笺的制作,在清代多为村中巧妇剪制,开始在彩纸上剪上小花或穗头,增添了花样,加大了艺术性。自清末民初以来莒县过门笺的刻制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即按过门笺的尺寸设计出图案、刻模板、做蜡盘,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纸上面,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过门笺的加工工艺有单色、多色和套色法。所谓套色法其实就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放在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进行“换膛子”,实形填补虚形,背面用纸片粘贴住,色彩便更加丰富有序。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莒县文化馆获得“莒县过门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1]
参考文献
- ↑ 带你走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搜狐网,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