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草編,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品。是利用各地所產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

  • 中文名稱:草編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54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河北省大名縣、上海嘉定等
  • 類 型:手工藝品

目錄

簡介

草編是採用樹葉、草葉編制物品,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手工技藝,它紋理清晰,門類繁多,式樣新穎,色彩豐富,工藝精緻,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手工織品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實用價值。從1959年發現的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草編物品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草編按用料的不同統分為麥秸草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琅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梭草編、稻草編、麻編、棕櫚葉編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玉米皮、蒲草、棕櫚葉編最為普遍。製作工具很簡單,剪刀、錐子、大號縫衣針。*[1]

草編種類

草編

草編是利用各種草莖、麥秸為材料,經手工編織而成的工藝品。草編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在國內外有很高的聲譽。 著名的草編有浙江金絲草編、山東河南的麥草編、 廣東黃草編、湖南龍鬚草、台灣草蓆等,其中以浙江金絲草編和山東麥草編質量最高。 浙江是中國草編工藝的傳統重點產區之一。 浙江草編有帽子、提袋、地毯、草雜件四大類,其中草雜件類又細分為 糖果盒、首飾盒、麵包盒、茶墊、靠墊、餐墊、門帘、壁掛、信插、花盆套、拖鞋、草扇、草蓆、草牆紙等, 具有結、辮、捻、搓、擰、串、盤等多種編織技法。 浙江草編上乘製品有鄞縣草蓆、金絲草帽、馬蘭草籃,其中馬蘭草籃在美國曾被譽為「草編明星」。 山東草編以麥秸編織的草帽辮最為著名。草帽辮為山東傳統工藝品,可以編出100多個花色品種,山東草帽辮與浙江金絲草帽是中國草帽兩大馳名工藝。 山東草編有200餘個花色品種。

棕編

棕編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棕草製品,古來有之。南方農民生產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葉絲和棕繩製作而成。棕編選材較精,生產季節性強,以棕絲白嫩柔軟,精美適用,色彩明快,能負重,不吸潮為上。人們多在春秋季生產提包等,夏季生產鞋、帽等。 品種主要有鞋、扇、包、帽、墊、盒、玩具等類。4月初,藝人們開始採集嫩棕葉,用排針將葉劃割成細棕絲,搓成棕繩、級,經硫磺 熏蒸、晾曬、浸泡等工序,製成潔白、柔軟的材料備用,或將部分棕絲染色備用。棕編的裝飾方法因物而異。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將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交叉成為菱形,再用2根緯線穿於菱形四角。鞋、扇類產品採用密編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紋。用木、紙、泥模型編制的包等產品,其上織飾花鳥獸等圖案。用白淨的素色棕絲編制的器物像綢絹般華美。 有的用彩色棕絲以挑花、提花、織花等技法織成彩色裝飾圖案。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新繁農婦用棕葉編制拖鞋、涼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專門行業。 新繁棕編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類,幾十個花色。 如拖鞋以麻繩為經,棕絲作緯,密織如絹,鞋面飾有色、鳥、花卉圖案,色彩協調、美麗,底厚二至三層,堅固耐磨。 帽類多用人字編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縮感;戴上鬆緊適度,適於多種頭型。品種有涼帽、禮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類多用彩色棕絲混編法,造型有方、圓、桃形、扇形、荷葉形、月牙形、多角形等,並以彩色棕絲編制的人物、風景、飛禽等圖案進行裝飾。 玩具類以白色或棕葉原色(綠色)棕絲為材料,以編扣、結、穿等技法編製成稚拙可愛的魚、青獅、白象等;以彩色棕絲編制 的動物則以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不俗不艷為特色。

藤編

藤編是以藤類植物的莖杆的表皮和芯為原料編制的實用品和工藝品。 雖我國古代藤類植物主要生長在嶺南一帶,但長江流域上游山區及中游丘陵亦為多藤地區,藤編由此發達起來。 雲南騰衝、湖南攸縣和汝城、貴州思南、江西會昌等地的藤編在全國都較為有名。 早在氏族社會時,人們已採用藤編製造防護頭部的胄和防護身體的甲了,戰國時楚地藤製長矛類兵器就已相當先進。 西周至戰國時期,藤簍已作為南方民間裝載和提運的生產工具,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發現多件。 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的兩件藤杖,為藤條加工而成。杖首自然彎曲,並雕成蛇頭形和鳥首形,可見當時人們在製作藤製品時,已考慮它的審美功效了。據說諸葛亮屯兵蜀北劍門時,曾以藤為杖,劍閣藤手杖因之揚名,素有「金有價藤杖無價」之譽。 藤編的色彩,大多採用原藤自身,以淺黃色、白色和象牙色為主。也有的配以咖啡色、棕色,在柔和典雅之中顯現多采的風格。 藤材的最大特點是韌性強、富有彈性 、纖維細長,不易折。藤編須經打藤(去疤節)、揀藤、洗藤、曬藤及 威拗、拉刨、 漂白 、染色 、編制、上漆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藤笪(用藤皮編制的半成品材料的編制結構多為八角透空結構,可任意剪裁、組合,製成各類用具。 藤蓆用手工編制、藤家具用藤皮、藤芯或 粗藤製作。雲南騰衝藤器是騰衝縣傳統產品,相傳有1000多年的歷史。 當代藤器以古永和盈江縣銅壁關地方的雞廣藤、水廠藤、刮皮藤、黃藤、紅藤等為原料,其中雞廣藤材質為佳,皮質光滑、細軟、柔韌、白淨、清亮,可一破為三使用。主要品種有躺椅、羅漢椅、茶几、藤帽等。貴州思南地處烏江中下游,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盛產野生青藤,當地很早就有"藤匠",思南藤編以工藝精巧、輕便耐用而遠近聞名。 湘東南攸縣、汝城一帶多產梨藤、灰藤、盤山藤,製成藤製品,金光閃亮,是藤之上品。

柳條編

一種用杞柳條製成的工藝品。杞柳亦稱「紅皮柳」,叢生灌木,枝條韌性強,適於編織各種生活用品,如箱、盤、籃、玩具等。主要產地為河北固安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

玉米皮編

建國後北方新發展的一種工藝品。玉米皮質地柔韌,編織提籃、簍、筐、盒、門帘、門毯等各種生活用品,結實耐久。產品中以茶墊最為精美。玉米皮還可染色,能編出十字花、菱形花及文字等多種圖案花樣。主要產地山東。

竹編

中國竹編之鄉是,四川省青神縣,青神於1999年被授於「中國竹編藝術之鄉」榮譽稱號。採用其生長的優質慈竹編制的竹編工藝品具有工藝精湛、竹絲細如髮絲、簿如蟬翼的特點。有着極好的觀賞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其代表作更被選為國禮饋贈外賓,長期以來深受國內外客人的喜愛和好評。作品系列有字畫、桌椅和各類工藝品近千個品種。*[2]

各地草編

大名草編

大名草編是一種傳統民間家庭編結手工藝,流行於河北省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清代雍正年間,草編技藝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西付集鄉朱家村,後又進一步傳到衛河以東地區,流播範圍遍布整個大名縣境。大名草編以麥稈為原材料,製品以草帽、提籃居多。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名草編在全縣及周邊地區已形成一定的影響,但製品大多被編織者留作自家使用,只有部分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大名縣建立草編廠以後,通過深加工,開發出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帘、果盒、紙簍、拖鞋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約千種新產品,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費時費力的草編製作因難以適應市場的要求而陷入發展的停滯階段,從業者不斷減少。大名草編正面臨着衰亡的危險,急需扶持保護。

徐行草編

徐行草編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編結手工藝,主要流行於上海市嘉定區徐行鎮。徐行系江南著名的草編之鄉,當地民眾習慣使用本鄉出產的黃草稈莖來編織生活用品。早在清代,徐行編制的嘉定黃草拖鞋即已遠銷歐亞各國。徐行黃草質地光滑堅韌,色澤淡雅,用它編織出的工藝品紋理清晰,細密勻稱,鬆緊有度,平整光潔,染色或綴以鮮艷的花紋圖案後更顯精緻美觀。徐行草編製品有拖鞋、拎包、果盆、杯套、盆墊等二十大類上千個品種,色彩豐富,樣式美觀,使用輕巧方便,地方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 現在,黃草由野生改為人工培育,用於草編,質量更佳。徐行草編採用純手工製作,編織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無法形成規模化的生產,經濟效益不高,難以抵禦現代市場經濟的衝擊。目前,徐行以草編為生的手工藝人已是鳳毛麟角,僅有少數農村婦女利用閒暇編織一些草鞋、提包零星銷售。此外,城市建設的發展使得大片黃草迅速消失,導致徐行草編原材料日趨匱乏。在此情勢下,積極而全面地保護徐行草編技藝的傳承發展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萊州草辮

萊州草辮是流行於山東省萊州市的一種傳統編結手工藝,它最早起源於萊州沙河鎮一帶的農村,據說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萊州市志》稱,明代沙河一帶的草辮經直隸、豫州等地在國內傳播。鴉片戰爭後,萊州草辮成為中國最早進入西方市場的商品之一,曾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過特別獎,被譽為「世界最優質的草辮」。 萊州草辮的編織技藝有三根草掐法、五根草掐法和七根草掐法之分,掐法不同,花樣也隨之變化。但總的來說,各種掐法基本都是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而後再作壓、挑處理。幾根麥稈在草編藝人手裡左右上下翻飛變化,迅即化作優美的藝術品,技法之精,堪稱一絕。20世紀中葉以來,萊州草辮髮展迅速,當地相繼建立了益新和育新兩家專業廠,草辮的花樣品種也增加到兩千多個,全國各地都有人到沙河學習草辮工藝。在萊州,草辮成了許多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萊州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3]

傳承意義

草編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澱,其藝術價值不僅僅是拘泥於經濟交流,並具有較高的審美和鑑賞效果。

相關視頻

草編技術視頻教程

參考來源

  1. 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手工技藝——草編
  2. 草編的種類介紹 ,新浪博客作者:草柳編_柳編_藤編 2010-11-18 20:15:41
  3. [非遺草編] ,搜狐網 2018-07-07 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