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姓
荀姓,當今罕見姓氏。在《百家姓》排名201位。
一是起源於遠古時期,是軒轅氏部落首領黃帝的後代。二是起源於荀始。三是出自荀侯國,後被晉國所滅,國人以荀為氏。四是晉國大夫原黯之後。
姓氏名人有: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荀彧,荀氏八龍,京劇演員荀慧生
目錄
荀(Xún)姓源出
一: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大臣荀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傳說,在遠古時期,黃帝屬下有一個手巧心靈的藝師,他專門負責製作大小官員的官帽,他後來發明了用"黃華赤實"編制帽子,他針對不同的臣子官職爵位,編有不同的冠形,令人一望便知。黃帝為此很高興,稱他為"荀始"。
在荀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名字命氏者,稱荀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二:源於姬姓,出自遠古時期軒轅氏部落首領黃帝。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荀氏就是十二個姓氏之一。
黃帝予子賜荀姓,與第一個淵源有密切關係。
三: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個兒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將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個庶子姬葡被封於郇地,為伯爵,史稱郇伯,建有郇國,專職控制和管理重要戰略物資食鹽的生產與運輸,後史簡筆為荀國。在史籍《水經注》中記載:"汾水又西徑荀城東,古荀國也",也就是今山西省的臨猗縣西南一帶,盛產岩鹽。據史籍《左傳•桓公九年》中記載:"荀侯賈伯伐曲沃。"記載了在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公元前703年),郇國與位於今山西省襄汾市東部的賈國君主賈惠伯姬兕曾經聯手一起討伐曲沃國。不久之後,由於郇國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被強大的鄰國晉國所吞併。郇國歸晉之後,其王室子孫與部分國民曾一度以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故國境地稱為荀邑。
四:源於尹祁氏,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隰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荀氏,為堯帝和劉累的後裔。
自從郇國被晉國吞滅後,成為晉國重要的荀邑,地范擴大山西省晉平縣以西一帶。 在史籍《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杜預注:"孔甲以劉累代彭姓之豕韋。劉累尋遷魯縣,豕韋復國。"當初劉累被賜封為御龍氏,為孔甲飼養龍(馬),他的封地就在豕韋,遂為豕韋氏。後來劉累豢養的龍死掉了,便逃難至河南偃師,後人不敢再稱御龍氏、豕韋氏,以祖名為姓稱劉氏。成湯滅夏桀後,大封先聖后裔,劉累的後人再次被封為豕韋氏。在史籍《左傳》中杜預注說:"豕韋復國,至商而滅。累之後世復承其國,為豕韋氏",後來又曾被取消封地。但商高宗武丁中興王朝,再次消滅了彭姓的豕韋國,又復封劉氏族人為豕韋氏。在史籍《史記集解》中引賈逵之說:"祝融之後封於豕韋,殷武丁滅之,以劉累之後代之。"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之後,再封先聖后裔,豕韋氏作為堯帝和劉累的後裔,被封到唐地,遂為唐氏族一,後又遷至杜城,遂有杜伯,杜氏也由此生,建有杜國。
致祿,即杜伯,一名杜獻,在典籍《國語•周語上》和《墨子•明鬼下》中都有明確記載。周宣王姬靜(姬靖)四十四年(公元前787年),杜伯被周宣王誣殺,三年之後顯靈,用鬼箭射死了周宣王。杜伯被冤殺後,其子杜隰叔(唐隰叔)逃命到了晉國,杜國遂自然滅亡。杜隰叔到了晉國之後,被晉穆侯姬弗生任命為士師,即專職執掌軍隊和刑法的上卿,並賜封於荀邑,史稱其為荀卿。荀卿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荀氏,世代相傳。
到漢宣帝劉洵即位(公元前74~前48年在位)之後,荀氏族人為避其音諱,當時曾改為孫氏,就連他們的世代先租、包括始祖荀卿也被冠稱為孫卿。
五、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逝敖之後,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
關於荀氏的演進還有一個說法: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新絳),他的兒子便以地名為姓氏,就是春秋歷史上著名的晉國大夫、軍事主官荀林父。
在荀林父的後裔子孫中,多沿稱荀氏,後來又分衍為荀氏、中行氏、智氏三支,世代相傳。
六、源於姬姓,出自晉國公族荀息之孫荀逝敖之子荀騅為程姓始祖史稱程文子。 [1]
得姓始祖
荀林父,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中行氏和智氏更是一同成為晉國六卿之二。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躒、荀瑤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對晉國政局乃至春秋時期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
堂號
作冠堂:黃帝有臣子叫荀始,創作冠(帽子)。
蘭令堂:戰國時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師,後來有人在襄王面前說他的壞話,他就跑到楚國做樂蘭陵令。他厭惡當時政治污濁,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學問,創性惡之說。著有《荀子》一書傳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