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稈竹
茶稈竹 |
中文名:茶竿竹 學 名: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 別 稱:青籬竹、沙白竹、厘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竹亞科 族:北美箭竹族 屬:矢竹屬 亞 屬:茶竿竹亞屬 組:茶竿竹組 |
茶竿竹(學名: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是禾本科,矢竹屬喬木狀竹類植物。高可達13米,竿直立,圓筒形,橄欖綠色,竿壁堅硬較厚,有韌性,籜鞘遲落性,革質堅硬質脆,鞘口於籜片兩邊有剛毛狀繸毛,籜舌棕色、拱形,邊緣不規則,暗棕色,具小橫脈,質較籜鞘稍薄。小枝頂端具葉;葉鞘除邊緣具纖毛外,葉片厚而堅韌,長披針形,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花序生於葉枝下部的小枝上,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小穗含小花,披針形,第一穎披針形,第二穎長圓狀披針形,外稃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內稃廣披針形,子房細長、呈紡錘形,無毛,柱頭勁直,疏生羽毛。穎果成熟後呈淺棕色,筍期3月至5月下旬,花期5-11月。 分布於中國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近年江蘇、浙江有引種栽培。生於丘陵平原或河流沿岸的山坡。 茶竿竹之主竿直而挺拔,節間長,竿壁厚,竹材經沙洗加工後,潔白如象牙,可作釣魚竿,滑雪竿、曬竿、編籬笆等用。筍不作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 [1]
目錄
茶竿竹形態特徵
喬木狀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 竿直立,高5 茶竿竹(16張) -13米,粗2-6厘米;節間長(25)30-40(50)厘米,圓筒形,幼時疏被棕色小刺毛,老則變為光滑無毛,橄欖綠色,具一層薄灰色蠟粉,竿壁較厚,堅硬,有韌性,髓白色或枯草黃色,呈橫片狀或海綿狀充滿上部節間的內腔,在下部節間空腔內的髓則常干縮,呈薄片狀或碎片狀附着內壁,中空;竿環平坦或微隆起;竿每節分1-3枝,其枝貼竿上舉,主枝梢較粗,二級分枝通常為每節1枝。
籜鞘遲落性,暗棕色,革質、堅硬、質脆,中部和基部較厚,背面密被栗色刺毛,尤以其中下部密集,腹面平滑而有光澤,邊緣具較密的長約5毫米的纖毛,頂端截形,鞘口於籜片兩邊各有數條直而堅硬先端略彎曲的剛毛狀繸毛,其長可達15毫米,籜舌棕色、拱形,邊緣不規則,具睫毛,背面具微毛;籜片狹長三角形,直立,暗棕色,先端銳尖或呈錐形,邊緣粗糙,內卷,縱脈顯著,具小橫脈,質較籜鞘稍薄。小枝頂端具2或3葉;葉鞘除邊緣具纖毛外,余處均無毛,質厚而脆,鞘口兩邊稍高,具幾根直而先端扭曲的繸毛,後者長7-15毫米;葉舌高1-2毫米,邊緣密生短睫毛;葉片厚而堅韌,長披針形,長16-35厘米,寬16-35毫米,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無毛,嫩葉時基部有微毛,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嫩葉邊緣一側具刺狀小鋸齒,另一側鋸齒不明顯而略粗糙,老葉邊緣近於平滑而內卷,次脈7-9對,有小橫脈;葉柄長約5毫米。
花序生於葉枝下部的小枝上,為3-15枚小穗所成的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小穗柄長2-10毫米,生有較長的微毛,其下還具長2-3毫米的小型苞片;小穗含5-16朵小花,披針形,長2.5-5.5厘米;小穗軸節間長約3毫米,粗1毫米,基部扁而細,上部具毛;穎2,背面上部密生纖毛,並在邊緣有較長的纖毛,而下部則無毛,第一穎披針形,長6-7毫米,寬2-2.5毫米,第二穎長圓狀披針形,長9-11毫米,寬4-5毫米;外稃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長10-15毫米,寬4-8毫米,背面密生微毛,上部的邊緣有纖毛;內稃廣披針形,長5-9.5毫米,脊間寬1-2.5毫米,下部無毛,脊上具微毛;鱗被3,居中一片較小,匙狀乃至披針形,長2.5毫米,寬約1毫米,膜質,下部則較厚,邊緣上部生纖毛;雄蕊3,花絲長約9毫米,花葯長6-7毫米;子房細長、呈紡錘形,無毛,柱頭3,長約5毫米,勁直,疏生羽毛。 穎果成熟後呈淺棕色,長5-6毫米,直徑約2毫米,具腹溝。筍期3月至5月下旬,花期5-11月。
茶竿竹主要變種
厚粉茶竿竹(變種)(植物研究) 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籜鞘質地較薄,葉片較狹,小穗上穎及稃片上都具厚的白粉而毛較少或幾呈無毛。花期4月,筍期4月。分布於中國廣西荔浦縣大口(模式標本產地)。
福建茶竿竹(變種)(南京大學學報) 該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籜鞘之頂端兩側隆起,籜舌背部具白粉。分布於中國福建政和(模式標本產地)。生于山坡林邊。
薄籜茶竿竹(變種)(植物分類學報) 該變種的籜鞘、葉片質地較薄,籜鞘背部散生刺毛,僅在其中部和基部有較明顯的淡棕色刺毛,籜鞘兩側略高,具橢圓狀籜耳或僅有數條繸毛,幼竿籜環下密具白粉和稀疏倒刺毛,與原變種可以區別。分布於中國湖南及福建。生於向陽山坡。模式標本采自福建三明市莘口。
茶竿竹生長環境
茶竿竹適生年平均溫度8℃以上,但也能夠耐受-12℃的低溫,適生範圍比自然分布範圍廣。茶竿竹在土層30厘米以上的紅壤、黃壤或沙質土都能生長,而在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pH值為4.5-7.0)的沙質土壤生長最好。
茶竿竹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江蘇、浙江有引種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廣寧。
茶竿竹繁殖方法
移蔸基本方法是在冬末春初,竹林生理休眠狀態即將結束之前,選取1-2年生、平均胸徑2-4厘米、生長勢良好的健康竹株作為母竹,小心挖取,注意不傷害稈基筍芽或鞭芽,挖取後將竹株向上斜削去梢,保留3-5盤竹枝,若長途運輸則多帶宿土並用黃草包紮,利用竹株稈基具有萌筍發鞭的能力,在茶竿竹適生造林地進行栽植擴林,密度一般為1800株/公頃。
茶竿竹栽培技術
撫育更新茶竿竹林經營相對粗放,無採收竹筍的習慣,退筍率較高,竹農經驗性的採伐4年以上的竹株,難免存在濫伐現象。採取劈山、墾復、施肥、噴施殺蟲藥等基本撫育措施,可有效的促進茶稈竹林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在竹林更新過程中,大小年分明的茶竿竹林每2年擇伐1次,於每度大年冬季生理休眠期全伐3度以上竹株;花年茶竿竹林則每年冬季全伐4年以上竹株。
茶竿竹竹稈通直,粗放經營的材用林密度一般在20000株/公頃左右,平均胸徑4厘米,側枝下垂分散程度不大,單株蓋度較小。基於這種生物學特性和茶竿竹林的經營現狀,結合筍用林經營過程中立竹度的控制方法,針對筍用或筍材兩用茶竿竹林立竹度,立竹密度和平均胸徑分別介於15750-20250株/公頃和4.5-6.5厘米時,茶竿竹稈材生物量可獲得最佳值。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立地條件下,立竹密度可稍低;在丘陵貧瘠地段,立竹密度可稍高。茶竿竹林有大小年之分,林年齡結構調整方法,結合傳統茶竿竹林採伐4年以上成材的經驗,調整其年齡結構為1度竹:2度竹=1:1;花年茶竿竹林(大小年不明顯)則取法雷竹林年齡結構調整方式,調整其年齡結構為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1:1:1,這樣可形成一個合理的年齡結構模式,以有效維持茶竿竹林筍、材產出,提高竹林生產力。
茶竿竹病蟲防治
茶竿竹主要病蟲害為竹筍夜蛾,竹筍夜蛾1年發生1代,每年清明前後茶竿竹出筍期,筍夜蛾幼蟲在竹筍萌出地面後就蛀入竹筍內部蛀食筍肉,引起退筍或生長成畸形竹株。淡竹筍夜蛾是危害茶竿竹筍的優勢種。由於竹筍夜蛾蟲情複雜,蟲齡不整齊,活動場所比較隱蔽,所以必須基於其生物學習性及發生規律進行綜合防治,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防治竹筍夜蛾主要有3種方法: 提高竹林經營水平,預防病蟲害發生。結台劈山鬆土,清除林內雜草灌木,改善竹林衛生環境,對消滅竹筍夜蛾的初齡幼蟲和防止土中越冬的筍蟲出土為害均有良好的效果,同時要及時發現並挖除蟲害竹筍,
殺死筍中幼蟲; 物理誘殺。竹筍夜蛾成蟲具有趨光性,可以採用交流黑光燈在晚上19:00-22:00進行誘殺,這是減少蟲口密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化學防治。在茶竿竹竹筍夜蛾蟲口密度較大、竹筍受害率較高的情況下,仍然要以化學防治為主,在茶竿竹出筍初期和盛期各噴灑對水比率為20毫升/升的25%的筍蟲靈1號和18%的筍蟲靈2號乳劑1次,防治效果達85%以上。
茶竿竹主要價值
茶竿竹壁厚節平,材質優良;竹筍鮮甜可口,營養元素較為齊備;竹株剛勁挺拔,適生範圍廣,是一種有開發價值的經濟觀賞竹種。
茶竿竹地下莖復軸混生,介於單軸散生的散生竹類與合軸叢生的叢生竹類之間,可作為竹類植物系統演化的典型竹種,極具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