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鹽湖「歷險」記(張書琴)
作品欣賞
茶卡鹽湖「歷險」記
茶卡鹽湖賦有「天空之鏡」的美譽。從宣傳照片看,人立其中倒影清晰如同明鏡。抬頭藍天白雲,低頭白天藍天,那種空靈幽靜的意境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帶着對茶卡鹽湖的憧憬和嚮往,隨團從德令哈出發一路奔馳,於上午九點多來到茶卡鹽湖濕地。導遊要求下午兩點在景區停車場集合。
坐着景區特有的觀光小火車徐徐進入鹽湖,幾座高大的鹽雕依次排列。周圍白花花泛着綠光的鹽湖一眼望不到邊,這就是青海高原特有的壯美景觀。車站月台高出鹽湖約兩米多,全是用晶瑩剔透的鹽粒築成的。下了小火車我低頭捧起一捧鹽粒聞了聞,沒有異味。有的遊客還特意舔舔,哇,好咸!來到了鹽的世界裡……
早來的遊客都穿着鮮紅的套靴站立其中拍照,享受「天空之鏡」的美妙畫中。不遠千里來到這魔幻般的仙境,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倒影能否清晰地映在湖面,在美麗的茶卡鹽湖留個紀念。我和家公租了紅色的靴套穿好快速步入其中。
六月初雖已入夏,高原艷陽高照,風大乍暖還寒。雪白如冰的湖面上浮着深度不一的滷水,滷水深的呈深綠色,淺的呈淺綠色或白色。在鹽面上行走,有如冬日裡走冰湖的感覺,深怕踩塌掉下去。雖然穿着鮮艷的裙子,但被冷風吹得瑟瑟發抖!我圍着紅色的披肩,配有紅色的靴套,點綴在鹽湖白底綠玉般的景色中。雖然有些冷但眼前的美景太誘人,白玉般的湖面上,撒落着穿戴花花綠綠的遊人,簡直美得無與倫比!當走到湖中央,這鹽湖就像一面碩大的無邊無際的鏡子,平鋪在大地閃閃發亮和藍天白交織在一起,那種空靈讓人心靈振憾!
大家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隨心所欲地擺出各種姿勢拍照。遺憾的是今天風大!腳下倒影都被風吹亂了,吹撒了。
到大西北旅遊之前也曾作過攻略:鹽湖有洞懸,洞懸有窟眼。走到此處一定要小心避開,否則會劃破腿腳。來到實地確實看到,窟眼的滷水呈圓型深綠色。景區對窟眼作了標記。我用手機將這玄妙的景觀拍下來,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白綠相間的湖面上。
這裡有過去採鹽留下漫漫伸延的鐵軌,黑色的鐵軌和枕木靜臥在雪白的鹽湖之上顯得黑白分明,橫的枕木豎的鐵軌,經緯交錯留下了多少歷史的記憶和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雖有蒼桑感卻滿眼詩情畫意!
這邊彎彎曲曲的木棧橋一直延伸到鹽湖中心,為了讓不穿鞋套的遊客深入看到鹽湖的各種景色。
我和家公在湖面上搏風呼叫,來到這空曠美麗的原野上,把平日裡身體的勞困、心裡的不快和羈絆一吼乾淨。旅遊就是放鬆心情的嗎,帽子被風吹落在滷水里,追着撿起來繼續拍照,在木棧橋上下全方位地瞭望,玩得心滿意足,決定坐小火車再到冰雕處欣賞。
剛上火車站看到車站左邊有一條七八米寬的綠色河道,因為兩岸是雪白的鹽,把這綠色襯托的界線分明,我被這眼前景色驚呆了!站台高出鹽湖約二米多,下了火車人們都跑向西邊湖面。大多都沒注意東邊的景色,茶卡鹽湖太大了!如果說西邊鹽湖像一塊若大的白綠相間玉石,那麼東邊的河道就是一塊帝王翡翠!它綠得那麼純粹,那麼通透!只有青海高原才有這種高貴奇妙的景象。只見那綠色的河道上停泊着一艘大船,我順着通道上了大船。站在甲板上近距離觀看這白綠相間的河道。這時從河道上徐徐駛過來一隻紅色的電瓶小船。顏色的反差使得冷的色板調了暖的紅色,好美呀!紅色的小船下來一對年輕的情侶。
小姑娘見我站着張望說:「阿姨,那邊的景太美了!您們也坐船過去看看。」
我問:「走一圈遠嗎?大約多長時間?」她說:「一個小時足夠!」
我看了看腕錶是11:20,離集合時間還有兩小時多,時間蠻夠。沒猶豫買了票找工作人員就上船。工作人員給我們穿好救生衣又給了一根約二米多長的竹竿說:「今天風大,船要擱淺用這根棍子捅一下,你們儘量往河道中間走!」他還說,「儘量往右打方向!颳得是西風。有什麼問題可打求助電話。」他指了指船幫上的電話號碼。
眼前碧波蕩漾,一條白綠相間的玉帶無限延長!滿眼的旖旎風光!家公開船我攝像,美呀!風確實很大,我們儘量往右打方向把小船控制在河道中央。很快駛到往左拐的南邊河道。從西往北走是順風,風吹電馳小船跑得很快!由此判斷這是一個呈長方塊型的河道,我們用了大約半小時就走了大約一半的行程。拐彎進入由南往北的河道。
由南往北行駛,西風是從左側刮的。剛拐過來不遠,風吹的小船就靠岸擱淺了。我用竹竿捅岸邊鹽壁,家公掛倒檔將小船推回河道,我們使勁往左打方向但沒走兩米又擱淺了!再用竹竿捅鹽壁,船倒過來還沒駛進河道又擱淺了。在折騰過程中大風先是刮跑了我的草帽,然後又掀起來我的披肩,緊揪的過程中,披肩飛起來,我一隻手拿的竹竿一隻手去搶,深怕掉到滷水河道里,幸好手快要不我的披肩也會被大風颳走。
家公無論掛進檔還是倒檔小船都無動於衷。這樣折騰了十幾個來回,風速更大,小船太輕、動力不足就是走不了。家公調侃,倆老司機開不了一隻小電瓶船!只怪風太大了!看看手錶已經12:40了,如果再不能前行就趕不上集合了。我倆有點着急,看看周圍沒有建築更沒有人跡,只有幾座堆積的鹽山。湖面上沒有任何參照物,也不能判斷有幾級大風。空曠的湖面就聽得「嗷!嗷」的風吼聲!大西北的極端天氣真要命!此時不由地想到前幾天甘肅白銀的「馬拉松事件」,開始體會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無奈和柔弱。
在緊急關頭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我用竹竿捅捅河水深不到底,但我不擔心滷水會淹死人。我去過山西運城的鹽湖,人躺在滷水里會把你漂起來,再說我會游泳。大不了爬到岸上走着回去。可風太大了,跨不過這個河道啊!有問題能自己解決儘量不麻煩別人。我倆換位折騰,我駕船他用竹竿捅,怎麼着也是風吹的小船就是走不了!看來不求助是不行了。這時我用手機撥通船幫上寫着的甄師傅的求助電話,對方問我們在什麼位置?我說在河道的東南角,這裡有幾堆鹽山。對方說:「你們等着我很快過去!」
雖然接通求助電話,心仍然是急的,身體不由地打顫,也不能傻等着,這時也顧不上別的,卯足了勁想將小船行駛起來,我倆繼續用竹竿捅想把船開進河道,但風颳得小船原地紋絲不動。大約二十多分鐘後,我看到和我們同一路線行駛過來一隻同樣的電瓶小船。這位救援人員也是順風過來的,他用繩子拴住我們的小船把我們拉入河道中央,解開繩索讓我們原路返回。返回是逆風,沒行駛幾米又被風颳到岸邊。這位救援人員的船跟着我們後邊,他也擱淺了。
高原的風啊!肆意妄為地吼!肆意妄為地刮,我被凍得發抖,看看兩條裸露在外的胳膊已被高強的紫外線和大風連吹帶曬一會兒的功夫就成了紫紅色。家公脫下外衣讓我穿,他也沒穿多少啊!救援人員跳下小船爬上岸,走到我們這裡,想用手推我們的船進河道,因用力過猛他的兩條腿順勢滑到河水裡,家公見狀忙抓住他扶在穿幫子的手腕,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不知是風的作用還是滷水的浮力,又將船推回岸邊,只見這位師傅借着浮力輕輕一躍跳到岸上。我們忙問:」沒碰着吧?」他說:「沒事,沒事,你們別害怕,掉下去滷水也沉不了!」我說:「可你的褲子全濕透了呀!這麼冷的天!怎麼辦?「
他低頭看着濕漉漉的褲子說:「我給調度室打電話,讓快艇過來接咱們吧!「他從上衣口袋裡掏出手機,打了求助電話。
在等待快艇的時間裡,我們三人聊天中得知,這位甄師傅的老家是山西神池縣,父親當兵來到青海,他出生在青海也算地道的青海人。我們原籍都是山西人,遠在青海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茶卡鹽湖遇見老鄉,雖說沒有「兩眼淚汪汪」,但在危難時刻倍感親切。身處鹽湖「咧咧」狂風中,看着他被凍得發抖的身體,我們不知如何去安慰他,從心底產生一種同情、內疚、自責,還有感恩、敬佩之情!那種複雜的心境至今無法說清。大約過了十分鐘左右,聽到「嘟嘟嘟……」的快艇聲兒,看見快艇的到來,我一顆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我們有救啦!
快艇駛過來後,甄師傅扶我共同上了快艇並囑咐快艇舵手:「她們二點集合,要一輛電瓶車把這倆遊客送到景區停車場」。
快艇開到我們上船的景點,讓甄師傅下去換衣服。然後又帶着我倆繞鹽湖的河道奔馳了一大圈。舵手說:「讓你倆受驚了沒玩好,給你們補償茶卡鹽湖深度游」。他邊開艇邊講解:「茶卡鹽湖有15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15個杭州西湖;存鹽量有4.48億噸,夠全國人民吃五千年,夠全世界60億人吃二千年。茶卡鹽湖的鹽含氯化鈉純度高,可容性雜質低,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口鹹味甘,被國家質檢局批准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現在採鹽都用的機器船,年產量在15萬噸以上。這綠色的河道是開採鹽後留下的通道,專供遊覽。電瓶船是電瓶船的遊覽通道,快艇是快艇的遊覽通道,我那陣兒擔心怕這水淺快艇過不來。還好,今天讓你倆免費在快艇通道再游一圈!」
脫離困境的欣喜,又意外收穫了深度游的樂趣……我倆只能說謝謝了!
扶着快艇的圍欄,再放眼瞭望那廣袤無垠的鹽湖和這白綠相間的河道,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快艇「嘟嘟嘟」地奔馳,我心「突突突」地狂跳!是茶卡鹽湖帶給我所有的震撼,還是回歸溫暖的安全感,還有對我國有這樣浩瀚寶藏而讚嘆!只見快艇通道更是人跡罕至,那晶瑩剔透的白鹽和翠綠色的河道美的無語。轉了一大圈到了快艇碼頭,舵手指着岸上的電瓶車說:「那個電瓶車是送你們到停車場的,慢慢下艇不要慌。」
我倆下了快艇又上了電瓶車,司機笑嘻嘻說:「放心吧!能趕上集合」。他把我們送到旅遊大巴停車場,我看看錶剛好二點整。我倆和電瓶小車司機握手道別!
在大巴車上和導遊訴說了我們的「歷險記」,全團游友都羨慕我倆能享受到如此高規格的待遇。
是行程也是歸途。大巴車奔馳在廣袤無垠的隔壁灘上,車窗內外一片寂靜,我望着沿途大西北特有的浩瀚沙漠和千年風雨侵蝕行成的形態各異的丹霞地貌魔鬼沙丘,腦海里仍翻滾着雪白如銀的鹽湖,和碧波蕩漾的滷水通道。撫摸着被高原紫外線灼痛的胳膊,也回味着有驚無險和頗有意思的經歷。人確實是在經歷中不斷成長,既便老了也是如此,經歷便是財富……
大西北之行,豐富了我的西北夢,領悟了大漠曠野的人文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沿途經過的沙漠、雪山、草地、牧場,宗教符號的瑪尼堆上的各色彩旗。大自然的美,促動並飛揚出對生命的禮讚。特別是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那純淨友善的笑容,溫暖着我們這些遠方遊人的心。
「天空之鏡」那是青海高原特有的禮物,就是大自然饋贈給遠道而來的人們。[1]
作者簡介
張書琴,女,大專文憑,中共黨員,山西省大同市人, 退休前從事檢察官職業,文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