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瘟病
茭白瘟病
茭白瘟病又称茭白灰心病,主要侵害叶片。叶片病斑分急性、慢性和褐点3种类型。急性型斑圆点状,暗绿色,斑背面灰绿色霉层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较明显,其出现是茭白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斑近梭形,似牛眼,周缘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常有或长或短的坏死线,此种病征由急性型斑转化而成,其出现预示着田间病情由急激转向缓和,斑背病征不明显。褐点型斑表现为褐色小点,与茭白胡麻斑近似,但斑外无黄色晕圈,且多见于较老叶片,在高温干燥的天气条件下发生,不常见。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稻梨孢霉
别 名:茭白灰心斑病
疾病名称:茭白瘟病
拉丁学名:Pyricularia grisea Saccardo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暗丛梗孢科、梨孢属
类 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茭白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叶鞘
病原特征
Pyricularia grisea Saccardo.称稻梨孢霉(茭白梨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暗丛梗孢科、梨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3~5枝成簇,无色至浅褐色,大小(112~456)μm×(3~4)μm;分生孢子倒梨形,无色,群集时呈灰绿色,大小(17~33)μm×(6.5~11)μm,基部小突起长1~5μm。
有性态为Magna porthe grisea (Hebert)Barr. =Mycosphaerella malinverniana (Catt.)Sacc=Ceratosphaeria grisea Hebert,称灰色大角间座壳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大角间座壳属真菌。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分急性、慢性、褐点3种类型:急性型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针尖;大的似绿豆,病斑两端较尖,暗绿色,湿度大时叶背病部生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梭形,四周红褐色,中央灰白色,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霉,该型症状是在干燥条件下由急性型转变来的。褐点型是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产生的褐色斑点,老叶上易发病,致叶片变黄枯干。
病因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茭白梨孢菌[Pyriculariazizaniae Hara]。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梗在老株上或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助风雨传播,从表皮贯穿侵入致病。高温高湿的天气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时有利于本病发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过分密植株间郁闭等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一些一般表现抗逆性较强的新品种,如8602、8937、860l以及扬茭l号、83-1、浙茭2号、5号等,是否也抗本病,则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1]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重病田实行2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好。
(2)在冬前清理茭白田的植物病残体及四周杂草,齐泥割去地上残株枯叶,集中沤肥或销毁,以减少虫口和病菌的越冬基数。掘出雄茭(墩)、灰茭株,保持田间平整、湿润不干裂。
并于翌春深耕翻耙,撒施生石灰1500kg/hm2或施药抑菌。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适时适量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
(4)施肥要采取前促(分蘖)、中控(无效分蘖)、后补(催茭肥促孕茭)的施肥策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植株早生快发,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
(5)科学管水,宜根据茭白不同生长期对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前浅(萌芽期及分蘖期)、中晒(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后浅或湿润(促孕茭)的策略。高温季节要适当灌深水以降温,台风暴雨季节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应适当放浅田水,施后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适度灌田水,孕茭期灌深水15~500px,促进茭白膨大和提高品质。采收盛期保持浅水3~125px,以养育根株。
(6)及时清理重病株、病残体、病叶、枯叶、黄叶、老叶,剪去晒干部分,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有利于分蘖。
化学防治
发病时喷施: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
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l000倍液
50%瘟特灵悬浮剂600~800倍液
l3%三环唑春雷霉素可溶性粉剂400~500倍液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0%异稻瘟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
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