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茅膏菜科

茅膏菜科(學名:Droseraceae),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一科。食蟲草本,稀亞灌木,多生於強酸性的濕地,惟貉藻浮生水中。葉互生(貉藻葉輪生),常基出成鑲嵌式。

花兩性,整齊,有限花序,但呈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狀,萼片4~5,花瓣5,雄蕊常5,有時多至20;雌蕊1,由3~5 心皮合成,子房上位,有時近半下位,1室,有倒生胚珠數至多枚。有4屬105種,其中茅膏菜屬廣布於全世界,其餘3屬均單種屬。露葉花屬產葡萄牙、西班牙南部及摩洛哥 ;捕蠅草屬產美國東南部;貉藻屬產歐洲東部、亞洲東部及北部、帝汶和澳大利亞的昆士蘭。中國產有茅膏菜屬多種及貉藻。捕蠅草和貉藻直接用敏感的葉,茅膏菜屬植物用葉面的粘液腺,獵取小蟲。茅膏菜全草有毒,球形塊根藥用,稱一粒金丹,和同屬的錦地羅等,可供藥用。捕蠅草供觀賞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茅膏菜科

拼音; máo gāo cài kē

學名; Droseraceae Salisb. (1808)

界; 植物界

亞界; 綠色植物亞界

總門; 輪藻總門

門;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亞門; 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綱;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亞綱; 薔薇亞綱

超目; 石竹超目

目; 石竹目

科; 茅膏菜科

分布區域; 其中茅膏菜屬廣布於全世界,其餘3屬均單種屬,產區有局限性

形態特徵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陸生或水生;莖的地下部位具不定根,常有退化葉,末端具或不具球莖,地上部位短或伸長。

葉互生,常蓮座狀密集,稀輪生,通常被頭狀粘腺毛,幼葉常拳卷;托葉存在或不存在,干膜質。花通常多朵排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花序,稀單生於葉腋,兩性,輻射對稱;萼通常5裂至近基部或基部,稀4或6~7裂,裂片覆瓦狀排列,宿存;花瓣5,分離,具脈紋,宿存;雄蕊通常5,與花瓣互生,稀4或5基數的排成2~4輪,花絲分離,稀基部合生,花葯2室,外向,縱裂;子房上位,有時半下位,1室,心皮2~5,側膜胎座或基生胎座,胚珠多數,稀少數;花柱2~5,多呈各式分裂,少有不裂。蒴果室背開裂;種子多數,稀少數,胚乳豐富,胚直,小,基生。

本科模式屬為:Drosera L.

本科4屬中,除茅膏菜屬Drosera外,其餘3屬均為單種屬(Dionaea屬產北美洲大西洋沿岸,Drosophyllum屬產地中海西部地區)。本科的主要特徵為:側膜胎座(茅膏菜屬和貉藻屬)或基生胎座(Dionaea屬和Drosophyllum屬);聚傘花序;以及適應於捕食昆蟲的葉結構。對本科的位置有多種見解:A. Engler將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豬籠草科和茅膏菜科三個科歸納成瓶子草目,認為該目衍生於毛茛目;Diels等較多作者根據茅膏菜屬具側膜胎座等,把本科放於側膜胎座目內,認為與堇菜科和金蓮木科(Ochnaceae)近緣,有的作者根據有限花序、雄蕊群、花被和胚珠等形態,把本科放於虎耳草科裡面;也有的作者根據腺毛的形態等,認為與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相似。

本科植物在我國的分布,除貉藻Aldrovanda vesiculosa L. 和圓葉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 L. 分布於東北外,其餘分布於長江以南;長葉茅膏菜Drosera indica L.、寬苞茅膏菜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 var. loureirii Y. Z. Ruan和長柱茅膏菜Drosera oblanceolata Y. Z.Ruan 等僅見於近海地帶或海島。

本科為我國三個食蟲植物科之一。本科茅膏菜屬植物,體表呈多種顏色,其葉面密被結構複雜、內有維管束與植物體相通的頭狀粘腺毛,此腺毛的頭狀腺體能分泌透明、反光的粘液,使植物體格外鮮艷多彩,以引誘昆蟲。當小蟲停落葉面時,即被粘液粘住,並因昆蟲掙扎,使全身粘滿粘液而終被漿死,有的種,如茅膏菜 D. peltata Smith var. multisepala Y. Z. Ruan,其腺毛的頭狀體能感應機械刺激,當小蟲在葉面爬動時,葉片能內曲成杯形,使葉緣腺毛攔壓住小蟲和匯集更多粘液粘住小蟲,被漿死的小蟲逐漸被腺毛分泌的蛋白質分解酶所分解,可溶性含氮物質被植物體吸收作養料,完成消化過程後,葉又恢復原狀。本科貉藻屬植物能以巧妙的方式在水中食蟲,其葉面具結構複雜的感應剛毛,當硅藻或甲殼動物觸動剛毛時,腎形葉片的兩半以中肋為軸,互相靠合至外圈緊貼,將捕食物包於中間形成的膀胱狀密封囊體內,中肋附近的腺毛逐步分泌蛋白質分解酶,將捕食物消化和吸收作養料。本科植物本身具葉綠體、能自營生活,但根系不發達或無根,捕食小動物是其獲得或補充氮素養份的一種途徑。

本科某些種可作庭園的新奇觀賞植物。本科植物含萘醌、多元酚和氰化物等類化學成分,一些種可作藥用。我國遠在公元739年《本草拾遺》一書中已有茅膏菜的藥用記載,至今我國民間常用的茅膏菜屬植物有:錦地羅 Drosera burmannii Vahl、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 multisepala Y. Z. Ruan 和光萼茅膏菜 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 glabrata Y. Z. Ruan 等(藥用資料見種的描述)。此外,據載圓葉茅膏菜 Drosera rotundifolia L. 全草可提制支氣管炎祛痰藥;錦地羅 Drosera burmannii Vahl 的干葉粉放入牙洞可治牙病。

分布情況

4屬,100餘種,主產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少數分布於寒帶。我國產2屬,7種,3變種,多數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及台灣省等沿海島嶼,少數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

捕蠅草

簡介

捕蠅草(學名:Dionaea muscipula)是原產於北美洲的一 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說因為葉片邊緣會有規則狀的刺

毛,那種感覺就像維納斯的睫毛一般,所以英文名稱為Venus Flytrap,意思是"維納斯的捕蠅陷阱"。中文及日文對捕蠅草還有"蒼蠅的地獄"(ハエジゴク)這個別名。其主要特徵就是能夠很迅速的關閉葉片捕食昆蟲,這是種和其遠親豬籠草一樣的食肉植物之一,在茅膏菜科捕蠅草屬中僅此一種。

花市捕蠅草是典型的捕蠅草品種,葉片有兩種形態,夏天的葉片下部細長,並向空中伸展,其他季節的葉片下部又短又寬,並貼於地面;在光照充足時夾子的內側呈現淡紅色,入秋以後夾子呈紅色,冬季休眠時大的葉片基本枯萎,剩下很小的不會捕食的夾子。

學名:Dionaea muscipula Typical

夾子直徑:1.0~2.5厘米

生存溫度:0~38℃

適宜溫度:20~30℃

栽培基質:泥炭、水苔、珍珠岩、沙等。


採收和儲藏:夏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環境濕度:>50%

原產地:美國

成株尺寸:直徑約15厘米(根據品種不同,略有出入)。

特點

捕蠅草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食蟲植物,它的莖很短,在葉的頂端長有一個酷似"貝殼"的捕蟲夾,且能分泌蜜汁,當有小蟲闖入時,能以極快的速度將其夾住,並消化吸收。捕蠅草獨特的捕蟲本領與酷酷的外型,使它成為了最受國內寵愛的食蟲植物!

消化與吸收

當捕獲到昆蟲被兩瓣葉片給夾住後而無法掙脫,昆蟲在掙扎的過程中葉片會越夾越緊直到幾乎密閉的狀態,這時兩片葉瓣內側密集的內腺體會分泌出消化液,利用這些消化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將昆蟲的蛋白質分解成以氮、氧、碳、氫為主,還可能包括其他元素構成的氨基酸並進行吸收。一般大約四天左右能分解完成並吸收較易消化的部份,之後再繼續吸收剩餘的氮、磷以及其它各種所需的微量元素。這些養份都吸收完畢之後,葉瓣就會再度打開,全部時間大約需花5~10天的程度,這時昆蟲只剩下由幾丁質組成的空殼殘骸。

不過捕蠅草並無法分辨出所捕獲之物的大小,有時也可能捕獲到與葉片大小差不多的獲物,例如小型青蛙或是長腳蜂之類。這時往往會造成來不及分解吸收,而獲物自體就先腐敗,所以葉片就會出現像食物中毒一般而枯萎。另外,每個葉片大約可以捕捉3~4次,超過這個次數葉子就會漸漸枯萎。[3]

栽培技術

⑴ 溫度控制:播種時最低溫度要達到15℃以上,生長期越冬的最低溫度,要在10℃以上,北方地區要在溫室內越冬。

⑵育苗方式,需在育苗箱或穴盤內播種育苗,育苗箱或穴盤需放入溫室或小弓棚內,不宜在露地育苗。

⑶基質的選擇與配製:基質應選用比較疏鬆,持水能力較強的基行質,配製時宜有石,椰糠,泥炭等材料,也可用市售的育苗基質。

⑷基質消毒:播種時基質要進行消毒,以防病害,基質應曬乾用,播種後用消毒劑將基質浸透。

⑸播種量:每穴1~2粒。

⑹播種方式:因種子細小,不便操作,特將種子固定在吸水紙上,一個紅圈內有一粒種子,播種前將種子連同吸水紙一起剪下,用尖咀攝子夾住吸水紙,擺放在基質基質表面。

⑺ 覆蓋:種子具有好光性,萌發需要適當的光照,播後不用覆蓋。

⑻噴霧保濕:播後基質要經常保持濕潤,可用細霧噴水,也可從盤底浸水,用水要經消毒,消毒劑可用強氯淨或百毒殺,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

⑼遮陽:播後和幼苗期都不宜強陽光照射,需用85~90%遮陽網遮陽。

⑽出苗:溫濕度適宜時,出苗最快需25天左右,最慢的2個月後才出苗。

⑾苗期防病:幼苗生長較慢應注意防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定期噴霧。幼苗要防止雨淋。

⑿移苗:幼苗5公分高再移入盆內培養,移苗時一定要帶上護根,栽植宜深一點,每次比原土面深埋一公分,最好經二次移栽後再上盆培養,苗健壯葉長美觀。

藥用價值

【異名】

石龍芽草(《植物名實圖考》),山胡椒(《分類草藥性》),胡椒草(《四川中藥志》),夏無蹤、白花葉(《湖南藥物志》),黃金絲、滴水不干(《江蘇藥材志》)。山地皮(《貴州草藥》),捕蟲草、食蟲草、柔魚草(《福建中草藥》),蒼蠅草,捕蠅草、蒼蠅網、珍珠草、野高梁(《雲南中草藥》)。

【來源】

為茅膏菜科植物茅膏菜的全草。

【採集】

5~6月采,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全草含磯松素、茅膏醌、羥萘醌、氫化萘醌等多種醌類成分。腺毛分泌物含類似胰酶的蛋白酶。[4]

【藥理作用】

磯松素的藥理作用參見"白花丹"條。

【性味】

甘辛,平,有毒。

①《本草抬遺》:"味甘,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功用主治】

治胃痛,赤白痢,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①《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

②《分類草藥性》:"下氣。治跌打損傷。"

③《江蘇藥材志》:"止血、鎮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感冒發熱:鮮茅膏菜十株。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吐血及胃氣痛:滴水不干一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③治咽喉痛,痢疾:茅膏菜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刀砍斧傷:茅膏菜、白花草研粉調開水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瘰癧:鮮茅膏菜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⑥治小兒疳積:茅膏菜三至四分。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臨床應用】

①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將茅膏菜全草曬乾研末,用水調和,做成綠豆或黃豆大小的丸子敷患處(痛點),外加膠布固定,24小時後取去。敷藥後局部有輕微灼痛感,並可出現水泡,此為正常反應。曾治40例,均獲一定效果。

②治療神經性皮炎取鮮茅膏菜全草適量搗爛外擦患處,擦至皮膚灼痛為度,日1次(無鮮品可用乾草加白酒適量搗爛)。治療神經性皮炎8例,經3~4次治療後,局部癢止,鱗屑脫落,收到療效。[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