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英雄的人格構成(李東輝)

​​英雄的人格構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英雄的人格構成》中國當代作家李東輝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英雄的人格構成

周君海臣約我寫一篇關於英雄的稿子,放下他的電話,心中頓感一片茫然,如同一塊透明的玻璃落上幾滴透明的水珠,原本透明的視覺一下子變的模糊起來。英雄,一時間成了高山頂上一棵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的大樹,雖確信他的存在,卻難以辯清其真實而具體的本來面目。

受了這麼多年有關英雄和英雄主義的教育,也曾將英雄的情節作為人生理想去追求,而今,卻不能把握英雄二字的含義,這簡直是一種悲哀。

為了不至於貽笑大方,便去翻書,詞海把英雄解釋為:傑出的人物。這不免讓我疑惑,因為我心目中的英雄似乎比詞海的解釋更複雜一些。英雄是傑出的人物,固然有理,然而,「傑出」二字是一個很泛泛的詞語,它可以加在任何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身上,並非英雄獨有的特質。英雄所以有別於其他的傑出人物,就在於他有着特定的人格構成和人生信念。

英雄首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英雄的人格意識中,崇高感與獻身精神是他面對社會、人生的制高點與切入點。胸中有天下,捨身濟蒼生是英雄的情懷。然而理想主義者往往又是一個唯美主義者,這註定了英雄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其崇高感的確認與世俗生活的價值取向之間的相互衝突與撞擊,時常讓英雄的心靈世界動盪不安。於是,英雄成了一個孤獨的行者,他身在紅塵中,活在世俗外,理想主義是引領他前行的燈盞,堅持崇高成了他說服自己的理由。

英雄的人生選擇是非功力化的。這便是英雄與其他傑出人物的區別所在。「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這兩句詩是詩聖杜甫對君王與英雄的社會定位,只是詩聖說的過於堂皇了些。其實,君王所以是君王,就在於他據天下為己有,而英雄所以是英雄,就在於他以天下為己任。

叛逆與反抗是英雄人格的另一特質,面對現實生活中太多的不可改變和如山般命運的欺辱與壓迫,英雄是敢於說「不!」的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英雄的本色。生命的尊嚴在反抗與叛逆中得以完成和體現,這是英雄的自我選擇。

讀大學的時候,曾看過一幅國畫。畫面是一座高山,一頭老牛,山氣勢雄偉,高入雲端,健美壯碩,神態憨拗,山與牛相比如同鐵拳之於螻蟻。然而,牛卻不識時務,非要把山頂翻不可。於是,畫面呈現出近乎滑稽愚蠢的視覺效應。憨傻的老牛,伸腰繃腿,頭角插進岩縫,毫無意義的做功,眼眸中滿含悲憤、執拗而又略帶傷感的目光。看罷此畫,我全無滑稽之感,我的心靈被某種叫做精神的力量震撼了。可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那時我還說不清。二十年後的今天,驀然想起這幅畫作,突然明白了那精神力量的確切含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英雄便是以這樣的人生理念在叛逆與反抗中詮釋着英雄的人格特質。

英雄人格的救世情節與悲劇意識是英雄主義的兩面旗幟,僅就每一個體英雄而言,救世情節與悲劇意識是其一生難以逃脫的宿命。從弒父娶母的神話英雄俄狄浦斯王到人文主義精神的代言人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從逐日而死的夸父到力拔山西氣蓋世最終自刎烏江的西楚霸王,無疑不是具有強烈的救世情節,而又終將以悲劇告終的傑出人物。無法擺脫的救世情節,和滲入骨髓的悲劇意識是英雄的必然。他的自救是在救世的追求中得以實現的;英雄將人生的缺憾與完美寓於對生命終極價值的追問之中,英雄便是以這樣的姿態超拔於世俗之上,特立於紅塵之中,獨行在理想主義的荊棘路上,然後,就孤獨的死去。

台灣學者南懷謹曾對英雄與君子作過一番比較。他說:「英雄只想征服世界,而不想征服自己;君子只想征服自己,而不想征服世界;英雄是把自己的苦難讓別人來承擔;君子是把別人的苦難讓自己來承擔。」如此看來,英雄的境界似乎比君子的境界差了一些。我想,南老先生所說的英雄大概是指的那些成功者。諸如帝王將相之輩,功成名就之流,若非如此,我寧願把君子看作真正的英雄。

江河浩蕩東流去,不盡紅塵滾滾來。英雄!你在哪裡! [1]

作者簡介

李東輝,男,1962年生。1984年大學畢業後不久因病導致雙目失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