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英格麗·褒曼(瑞典語:Ingrid Bergman,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著名瑞典電影女演員,也是好萊塢全盛時期女影星,曾獲得過三次奧斯卡金像獎,兩次艾美獎以及一次托尼獎。

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出生 1915年8月29日
逝世 1982年8月29日
國籍 瑞典
職業 演員
知名作品 《秋天奏鳴曲》
《煤氣燈下》
《卡薩布蘭卡》
《真假公主》

1935年通過出演電影《Munkbrogreven》出道。1939年主演首部英語片《寒夜琴挑》。1942年因主演電影《卡薩布蘭卡》而成名。1945年憑藉電影《煤氣燈下》獲得第1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獎。1946年主演希區柯克執導的電影《美人計》。1949年赴意大利拍攝電影。1951年主演電影《一九五一年的歐洲》。1957年憑藉電影《真假公主》獲得第2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58年主演愛情電影《釣金龜》。1964年主演電影《貴婦怨》。

1973年擔任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1975年憑藉《東方快車謀殺案》獲得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獎。1978年出演演藝生涯里的最後一部電影《秋天奏鳴曲》,並以此片第7次入圍奧斯卡獎。1982年8月29日因乳腺癌病逝於英國倫敦。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4名。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英格麗·褒曼 外文名稱 Ingrid Bergman
國籍 瑞典 出生地 斯德哥爾摩
出生日期 1915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1982年8月29日
職業 電影演員 畢業院校 瑞典皇家戲劇學院
影視成就 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影視作品 《卡薩布蘭卡》、《愛德華大夫》

《美人計》、《真假公主》 《天堂電影院》、《大偵探對大明星》

身高 175cm 體重 51kg
星座: 處女座  身高: 175cm
體重: 51kg 婚姻狀況: 有三次婚姻,四個子女
最嚮往的事 戲劇的新奇生活 最反感的事 讓我改名。如果有人不會讀我的名字,他應該從現在開始學發音。
最喜歡的樣子: 自然 離婚的理由: 我不能與一個自以為不會犯錯誤的人在一起生活。
對待不幸的態度 只有嘗過悲哀的人才會懂得幸福 墓志銘 這裡躺着一位偉大的演員,直到她生活的最後一刻,她還在演戲
榮譽 「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她被譽為「好萊塢第一夫人」、她是繼葛麗泰·嘉寶之後在好萊塢及國際影壇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

人物簡介

英格麗·褒曼,瑞典女演員,是繼葛麗泰·嘉寶之後在好萊塢及國際影壇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孤兒出身,自小由親戚養大。中學畢業後加入職業劇團演出,不久即成為瑞典的大明星。

1936年以《寒夜琴挑》一片引起美國大製片家大衛·塞茨尼克的注意,決定將該片重拍成美國版,並請她主演,為她開啟了通往好萊塢的大門。到了美國後,佳作迭出,在美國影迷的心目中樹立了聖潔的形象。但是褒曼卻在1949年拋棄丈夫和女兒,與意大利名導演羅西里尼私奔,此舉激怒了當時的影迷,使她有7年之久絕跡好萊塢。直到1956年以《真假公主》獲奧斯卡影后,才返回美國,她的浪漫情史也在1958年宣告結束。1974年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掀起她晚年的另一波小高潮。

成長經歷

英格麗·褒曼[1]二歲喪母,十二歲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對表演的濃厚興趣,常常一個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歲時就在日記中記錄下了她的夢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鄉的舞台上,觀眾們朝自己熱烈地鼓掌。1933年高中畢業後入瑞典皇家戲劇學院學習,在校其間便開始了她的表演生涯。 不到一年登上影壇擔任主角,成為瑞典影壇最有前途的年輕女演員。1936年主演古斯塔夫·莫蘭多執導的《間奏曲》(又譯《插曲》),引起好萊塢著名製片人戴維·賽爾茲尼克的注意,1939年應戴維·賽爾茲尼克之邀前往好萊塢拍攝同名電影的美國版,與萊斯利·霍華德搭檔,導演是格利高里·拉托夫。在好萊塢引起轟動。於是賽爾茲尼克和她簽訂了七年的合同。次年登上百老匯舞台。

英格麗·褒曼來到好萊塢以後,很快成為當時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清新典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以本色出現在影片中。她的表演自然純樸,在她表演的角色中,你不太可能找到褒曼本人的影子,那種真實性吸引你去一遍遍地欣賞她的作品。在好萊塢其間,英格麗·褒曼拍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影片,包括《卡薩布蘭卡》、《美人計》、《煤氣燈下》、《聖女貞德》等。這些影片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1948年,英格麗·褒曼觀看了意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執導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們寫實主義的風格所折服,主動寫信給羅塞里尼要求與之一起拍片,羅塞里尼欣然接受。起先,他們只是合作夥伴,但漸漸萌生愛意成了情侶,她和彼得·林德斯特羅姆仍有婚姻關係,卻替羅伯托·羅塞里尼生了個兒子,這使舉世譁然。美國人心中所謂的「聖潔偶像」破碎了,媒體和公眾對她辱罵唾棄,好萊塢排斥了她。她被逐出了好萊塢。褒曼為她那段沒有結果的愛情付出了她7年的黃金時光。與羅塞里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敗。直到1957年,褒曼才終於以《真假公主》中的傑出演技一舉成為紐約影評人協會和奧斯卡雙料影后。這表明美國人最終原諒了她並不得不接納這位真正的藝術家。

六十年代以後,英格麗·褒曼仍然活躍在銀幕和舞台上,並享有極高的聲譽。《輕舉妄動》、《六福客棧》、《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她後期的代表作。晚年的她以頑強的毅力和精湛的演技完成了《秋天奏鳴曲》和《一個叫戈爾達的女人》的拍攝,並得到了影評界和觀眾的一致褒揚。 

英格麗·褒曼發現自己患有癌症是在1973年11月。到1980年,褒曼已先後兩次動了手術,割去了左右乳房。但兩次手術並沒有根除病灶,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時,她接受了從影以來最大的挑戰:在一部電視系列片中飾演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她演的這個女人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婦,而且患着白血球過多症。這份工作對已經65歲的褒曼來說非常艱難。她的身體十分虛弱。一天緊張的拍攝結束後,回到住處,總是累得精疲力盡。但她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電視片。

早年

1915年-1938年  

英格麗·褒曼這個名字是她的父母以瑞典的英格麗公主(Ingrid of Sweden)來命名的,她於1915年8月29日出

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父親Justus Samuel Bergman為瑞典人,母親Friedel Adler Bergman則為德國人。褒曼的父親與母親分別在她13歲及3歲時去世。褒曼於是被送到一位叔叔身邊與他一起生活,不過他也在6個月後死於心臟併發症。所以褒曼後來是由另一位叔叔與嬸嬸扶養長大,當時他們已經擁有4個孩子。

褒曼在17歲時進入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劇院學習過表演,她在夏季首次休息期間被瑞典電影製片廠所雇用,因此也導致褒曼在1年後離開皇家劇院,全心投入電影演出。她離開皇家劇院後的第一次演出是1935年的《Munkbrogreven》(雖然之前褒曼曾在《Landskamp》中扮演過臨時演員)。

21歲的英格麗‧褒曼在1937年7月10日與牙醫Petter Lindström(他後來成為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結為夫妻,他們的女兒Pia Lindström則於1938年9月20日出生。

在瑞典與德國分別演出12部(包括《En kvinnas ansikte》,這部電影後來被翻拍成《女人的面孔》,由瓊·克勞馥所主演)及1部電影後,英格麗‧褒曼受到好萊塢製作人大衛·O·塞爾茲尼克的邀請,主演了她於1936年演出的瑞典語電影《寒夜琴挑》(Intermezzo)的1939年英語翻拍版。這部片得到巨大的成功,褒曼也因此成為明星,被形容成「瑞典送給好萊塢一個燦爛的禮物」。在這時期她與其他好萊塢的女明星相異的是︰她未曾改變她的名字、她完全自然、沒有任何化妝的演出,褒曼也是身材最高挑的女主角之一。

萊塢時期

1938年-1949年  

在瑞典完成最後1部電影後,並在美國演出3部成功的作品後,褒曼與亨弗萊·鮑嘉共同主演了1942年的經典《北非諜影》。她在《北非諜影》中的演出也許是她的演員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英格麗·褒曼並不認為她在《北非諜影》的演出是她的最愛:「我演出許多更重要的電影,但這是人們會想去談論的唯一一部關於亨弗萊·鮑嘉的電影。」關於亨弗萊·鮑嘉,她則是說:「我不曾真正了解他,我親了他,但我不了解他。」


在1943年中,褒曼以《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也是她主演的第一部彩色電影。隔年她則以《煤氣燈下》贏得1944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芭芭拉·史坦華(Barbara Stanwyck)於1944年在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輸給褒曼之後,她說她是「褒曼影迷俱樂部成員之一」、「我對於沒有獲獎並不全然感到難過,因為我最愛的演員贏得這座獎,她憑著演技來獲得它。」褒曼在1945年再度以《聖瑪麗的鐘聲》(The Bells of St. Mary's)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這是她連續3年入圍這座獎項。褒曼曾經考慮在1944年的《王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中飾演瑪利亞·維若妮卡(Maria-Veronica)修道院院長的角色,不過最終是由Rose Stradner來演出,她也是電影製作人約瑟夫·曼凱維奇的第2任妻子。

後來,褒曼以《聖女貞德》(Joan of Arc)再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是一部華特·韋哲(Walter Wanger)獨立製作的影片,最初是由RKO影業上映。自從褒曼來到好萊屋之後,她對於這次演出詮釋的相當好。其中一個原因是褒曼曾在麥斯威爾·安德森(Maxwell L. Anderson)的百老匯舞台劇《聖女貞德》(Joan of Lorraine)中演出。部分因為與羅塞里尼的醜聞,這部電影並沒有造成廣泛的迴響,並且得到嚴厲的批評。它後來被修剪掉45分鐘,直到1998年才修復成完整的版本,並在2004年發行DVD,所以後來的觀眾可以觀賞到導演想要呈現的內容。

褒曼也主演了亞佛烈德·希區柯克執導的《意亂情迷》、《美人計》與《風流夜百合》。在拍攝《風流夜百合》的這一年中,褒曼認識了意大利導演羅塞里尼,也是他們後來遭受到社會大眾負面批評的開端。褒曼在1940年代時也是演技指導麥可·契珂霍夫(Michael Chekhov)的學生。巧合的是,麥可·契珂霍夫也在《意亂情迷》中演出,並且因此入圍生涯唯一一次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獎)。

除了這些電影以外,褒曼也在舞台劇《李利奧姆》(Liliom)、《安娜·克麗絲蒂》(Anna Christie)與《Joan of Lorraine》中演出。

英格麗‧褒曼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往阿拉斯加勞軍,並且在戰爭結束不久也為了相同的目地前往歐洲,並目睹了戰爭造成的破壞。也是在這段時期,她結識了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褒曼在1948年的《凱旋門》 (Arch of Triumph)中扮演一位吸煙者,因此她後來也開始吸煙。

意大利時期

1949年-1957年  

英格麗·褒曼與意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為了拍攝《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而互相認識,當時褒曼已經在美國觀賞過他前兩部作品,並且為他着迷。在拍攝這部電影期間,褒曼與羅塞里尼墜入了情網,並在1950年2月7日生下他們第一個孩子羅伯特·英格利·羅塞里尼。

因為褒曼當時是全美國的偶像明星,所以這個事件在美國演變成一大醜聞。後來甚至導致她被民主黨參議員愛德溫·C·強森(Edwin C. Johnson)在美國參議院中所譴責,並稱她為「女人之中一個糟糕的範例並受到邪惡巨大的影響」。除此之外,褒曼也被選為不受歡迎人士(persona non grata)。因為這次事件,褒曼將自己放逐到意大利,離開美國的丈夫及女兒。最後她的丈夫彼得‧林斯壯對於褒曼的離棄提出控告,並因此贏得他們女兒的監護權。

英格麗·褒曼與羅伯特·羅塞里尼在1950年5月24日舉行婚禮,1952年再度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伊莎貝拉·羅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與伊斯塔·英格麗·羅塞里尼(Isotta Ingrid Rossellini),其中伊莎貝拉現在是一位知名的模特兒和演員。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褒曼演出幾部羅塞里尼執導的電影,包括1954年的《Joan of Arc at the Stake》,這是亞瑟·奧內格(Arthur Honegger)創作的戲劇性神劇作品。英格麗·褒曼與羅伯特·羅塞里尼在1957年11月7日結束婚姻關係。

與羅塞里尼分手之後,褒曼主演了尚雷諾(Jean Renoir)執導的電影《多情公主》(Elena and Her Men)這是一部浪漫的喜劇,褒曼在劇中扮演一位波蘭公主。雖然這部電影並不成功,然而褒曼的演出被認為是她最佳的表現之一。

褒曼住在意大利的這段時期中,美國人對於她在私生活方面的不滿仍然沒有消失。在艾德·蘇利文(Ed Sullivan)的電視節目中,褒曼成為觀眾民調是否應該被原諒的對象之一。

晚期

1957年-1982年

英格麗·褒曼與尤·伯連納,她也以該片的演出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褒曼在1956年於《真假公主》中演出,並成功在美國電影圈中復出。她也因此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不過褒曼沒有親自領取獎座,後來是由好友加里·格蘭特來替她領獎。她直到1958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才首次在好萊塢公開亮相,當時她也頒發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除此之外,在加里·格蘭特介紹褒曼出場後,她走上舞台並受到其他來賓起立熱烈的鼓掌。

褒曼在生涯的剩餘時間繼續在美國與歐洲電影中演出,並偶爾在電視劇中出現,包括《The Turn of the Screw》,並以這次演出而奪得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

在這期間,褒曼也在幾部舞台劇中演出。除此之外,她與瑞典裔的製作人拉爾斯·施密特(Lars Schmidt)在1958年12月21日結婚,這次婚姻直到1975年施密特去世後才結束。

查爾斯·H·Percy參議員於1972年為了22年前愛德華·C·強森在國會上攻擊她的行為對褒曼表達歉意。褒曼也在1973年成為當年戛納影展評審團的主席。

褒曼以《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演出而獲得第3座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也是首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不過她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中公開的宣稱這座獎項應該頒給意大利演員瓦倫蒂娜·歌蒂斯(Valentina Cortese,以《日以作夜入圍》這個獎項),當時褒曼曾說「原諒我,瓦倫蒂娜。這並不是我願意的」。

除了瑞典語和英語(在抵達美國之後才學的),褒曼還能說流利的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而且褒曼也曾經使用這些語言的每一種來演出。

褒曼在1978年演出瑞典名導英格瑪·伯格曼的《秋光奏鳴曲》(Autumn Sonata),並以此片第7次入圍奧斯卡獎,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電影中出現。這部電影是在挪威拍攝的,在片中褒曼飾演一位著名的鋼琴家與女兒之間的故事,被認為是褒曼生涯最出色的演出之一。褒曼並在1979年頒給希區柯克美國電影學院的終生成就獎。

褒曼後來以迷你電視劇《A Woman Called Golda》入圍艾美獎,並在劇中扮演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的角色。這也是褒曼最後一次演出[2]。

去世

英格麗·褒曼在67歲當天(1982年)於英國倫敦去世,當時她已經罹患乳癌許久。精確的死因則是乳癌手術後產生的淋巴瘤併發症。她的遺體在瑞典火葬,大部分的骨灰被灑向大海,其餘的骨灰則被與她的雙親埋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墓。當時並有小提琴演奏著《北非諜影》的主旋律《As Time Goes By》來緬懷褒曼在《北非諜影》中的演出。

自傳

褒曼的自傳《Ingrid Bergman: My Story》於1980年出版,內容包括她的童年、早期、好萊塢時期與羅塞里尼之間的關係等。這本自傳的出現是因為褒曼的子女警告她:如果她不談論她的人生,人們將只能從傳言與訪談來認識她。

遺產

為了表揚褒曼對電影產業的貢獻,她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被贈予一顆星星。褒曼也成為一位文化偶像,不只是因為在《北非諜影》中的角色,而是演員生涯的全部。除此之外,褒曼也被許多人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女演員之一。

一種混種的玫瑰也以英格麗·褒曼來命名。

情感歷程

愛情

英格麗·褒曼和著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之間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二戰結束前,他們在巴黎相識。那年褒曼29歲,丈夫是瑞典英俊的牙科醫生林德斯特羅姆,膝下有個女兒。 7月份,褒曼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重遇卡帕,很快墜入愛河。

1945年秋天,褒曼開始公開談論要跟丈夫分手。

但卡帕是失業的戰地攝影師,需要如願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但褒曼按照傳統觀念,期望這場愛情帶來婚姻和家庭。卡帕在褒曼的勸說下來到好萊塢,卻無法適應這裡的生活,也不能容忍褒曼繁忙的工作。他勸褒曼向別處發展。從那時起,褒曼開始對歐洲電影發生了興趣。卡帕告訴她,如果她想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同羅塞里尼那樣的導演合作。

褒曼和卡帕終於沒能走到一起,但褒曼始終深深地感謝卡帕,因為正是他讓她知道了好萊塢之外還有新天地,打開了她的眼界。

三次婚變

1937年7月10日,英格麗·褒曼與瑞典醫生彼得·林德斯特羅姆結婚。早期,他們相處得很好,從瑞典遷居好萊塢以後,兩人的婚姻生活發生裂痕。彼得對褒曼在每部影片中和男主角的接觸都產生懷疑,並肯定他們之間有曖昧關係。這使英格麗·褒曼感到很委屈。

後來,褒曼不顧一切地和意大利導演羅塞里尼在一起促使她與彼得的婚姻走到了終點。

1950年,法院終於批准彼得與褒曼離婚。同年,褒曼與羅塞里尼在墨西哥由人代理舉行了一次離奇的婚禮,他們本人則同一時刻在羅馬遙相呼應,完成了這一法律程序。

1958年,褒曼和羅塞里尼正式離婚。同年聖誕節前,就與從事戲劇演出事業的瑞典人拉斯·史密斯結婚。婚後,拉斯·史密斯為戲劇演出奔走在世界各地,英格麗·褒曼卻要隻身去羅馬照顧女兒伊莎貝拉做大手術。他們經常是用電話和寫信保持聯繫。兩人意識到這畢竟不是真正的婚姻生活方式,12年後終於分手。

這是英格麗·褒曼的第3次也是最後一次婚姻。

與蕭伯納

在英格麗·褒曼[3]畢生的演藝生涯中,她演得最多的一個角色,就是法蘭西聖女貞德,先是舞台劇,最後拍成電影。在歐洲五六個國家和美國各地,褒曼先後用五種語言飾演貞德一角。後來,當她到貞德的故鄉多列姆訪問並沿着貞德的足跡旅行時,人們不是來看明星,而是把她當作聖女貞德的復生來歡迎,那熾熱的民族情感是她從來沒有享受過的榮譽。

為了演好貞德,褒曼翻閱了幾乎所有文獻資料,遍讀了有關貞德的著作和劇本。在美國演出時,蕭伯納曾把自己的劇本《聖女貞德》寄給褒曼,但她沒有採納。

她認為蕭伯納把貞德寫成了一個機警的、好鬥的女子,像個政治鼓動家。而她要表現的是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真實的貞德、那個初涉社會不久因目睹戰爭慘象而哭泣的小姑娘。

一天,英格麗·褒曼接到過一個電話,說蕭伯納先生想請她到寓所來吃茶點。

褒曼開始感到意外,她久仰這位英國劇壇巨匠的英名,卻不曾有過來往。後來她想到了《聖女貞德》和《康蒂妲》(蕭氏名劇,褒曼亦曾拒演)的事來,便欣然地答應了。

當她和同伴驅車來到蕭伯納在農村的寓所時,發現這位92歲的老壽星居然站在大門口翹首迎客。褒曼的到來令他十分快慰,可是門還沒給客人打開,劈頭就問:你為什麼不演我的劇本?」褒曼禮貌地先致問候,然後俏皮地說:「能讓我先進去嗎?

當然你可以進去,我們要在一起吃茶點。為什麼你不演我的劇本?

多固執的老頭兒。褒曼只好回答:「我不演你的劇本是因為我不喜歡它。」

蕭伯納完全驚呆了,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人對他這樣講過話。褒曼暗忖自己闖了禍。蕭伯納瞪着眼睛看着她,說:「你說什麼?難道那不是一部傑作嗎?」

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支持着褒曼,她既沒有語塞,也沒有懼怕,直言道:「我肯定它是一部傑作,但這個聖女貞德不是那個真正的法國姑娘。你把她寫得太聰明了。你重新寫了她的講話(指貞德在法庭上的答辯──筆者)。你讓她說了很多真正聖女貞德怎麼也說不出來的話。」

對話依然在門外,褒曼擔心蕭伯納會馬上下逐客令,茶點怕是吃不成了。不料,蕭伯納卻突然哈哈大笑地把客人讓進房間,待之以茶點,並且一起興致勃勃地討論起劇作、表演等問題來,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了貞德。褒曼絲毫也沒有減弱對蕭伯納《聖女貞德》的批評,她說:「據我所知,貞德是一個單純的農村姑娘。你的文字是了不起的,但是它們是蕭伯納的文字,而不是貞德的語言。」「她沒有受過教育,是本性自尊和覺悟給她帶來的勇氣。她蔑視那些曾經指教過她而後來又把她置於法庭上受審的那些人。」「你讓她說,『我愛和男人們在一起,我不願穿着裙子坐在家裡紡線』而事實上,這正是她所需要的:在家裡看守她的羊群,紡她的紗和織她的布。她本不想要到戰場上身先士卒……」一場關於生活與藝術關係的討論認真而熱烈地進行着。他們以對藝術的無私和忠誠深深地打動了對方;他們以率真和正直的品格吸引了對方。兩個年齡相隔半個世紀的藝術家留下了一曲藝壇佳話。

社會評價

凡是你所到之處,必將鮮花盛開。————古斯塔夫·莫蘭德爾

我估計並沒有一個和她走得比較近但是卻沒有愛上她的男人.——安東尼·奎因

褒曼小姐是最好合作的女演員之一。她從不孤芳自賞,更不會一會兒看看自己的化妝,一會兒瞅瞅自己的髮式,而讓我一旁久等。她根本不理會諸如髮式之類的小節,她總是那樣從容自如,落落大方----賈利古柏

她是如此無懈可擊. 在鏡頭前,沒有人可以像她那樣,你可以從任何角度任何位置拍攝,並不會有所不同. 旁觀者無法不被她所吸引. -----維克多弗萊明

褒曼的可愛不止於外表. 當她演到愛情時,她是真的害羞臉紅. 你可以從銀幕上看到她的臉頰變得粉紅,而不是靠化妝,那真是值得看的美麗的場景.------山姆伍德

沒有一個男人能抵禦英格麗褒曼的迷人眼神!那時候,誰還需要演戲,只要把自己心裡想的說出來就可以!——亨弗萊·鮑嘉 

我認為與褒曼這樣的人在一起,你會情不自禁地愛上她,我不認為有什麼辦法可以迴避她,因為她有着驚人的美貌,是一個十分討人喜愛的人……她秀美動人的皮膚簡直令人窒息,她綽約風韻的儀表看上去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格里高利·派克

好萊塢應該每年給褒曼頒發一個大獎,無論她當年拍片了沒有。——加里·格蘭特

她(英格麗.褒曼) 在說話時,我凝視她的臉,希望發現究竟是什麼構成了她臉上那豐富的,隨和而親切的表情,我認為首先是她的眼睛,那明亮的含着笑意的眼睛,充滿了快樂和熱情的迷人的眼睛; 另外,明顯的是她的嘴唇,讓她成為她,讓她成為她的迷人形象,那微笑,那熱情,那麼讓人心醉的,還有突然發出的笑聲,這一切都表現在她豐滿的嘴唇上.------莫里.考來芬

她是一個天使,這就是全部,她是一個天使. ------維克多弗萊明

萬草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英格麗真是美麗驚人,你可以坐在那裡一連幾小時地看着她, 那就像在看一幅很了不起的一幅畫。----拉里.阿德勒

她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如果這樣的女人都不能算最美好的話,那麼,我40多年都白活了----喬.斯蒂爾

她極其的迷人。在某種意義上,她是我見過最美麗的女人。——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

她始終是好萊塢最純潔的女人。——保羅·紐曼

電影作品

-1982年-Dead Men Wear No Plaid (大偵探對大明星)

-1978年-Autumn Sonata(秋天奏鳴曲)……..... Charlotte Andergast

-1976年-Matter of Time(花開花落)………….....Countess Sanziani

-1974年-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東方快車謀殺案)………….....格麗塔·歐爾森

-1973年-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巴茲爾弗蘭維勒太太的混亂檔案)…….....Mrs.Frankweiler

-1970年-WalkintheSpringRain(春雨漫步)…….....Libby Meredith

-1969年-Cactus Flower(仙人掌花)…….....Stephanie Dickinson

-1967年-Stimulantia(刺激)…….....Mathilde Hartman

-1965年-Göttinnen der Liebe (愛之女神)…….....Herself (archive footage)

-1965年-Yellow Rolls-Royce(黃色香車)Gerda Millett

-1964年-Visit,The(貴婦怨)……..... Karla Zachanassian

-1961年-Auguste......Cameo appearance(uncredited)

-1961年-Goodbye Again(何日君再來)…….....Paula Tessier

-1959年-The Turn of the Screw(螺絲在擰緊)…….....Governess

-1958年-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六福客棧)…….....Gladys Aylward

-1958年-Indiscreet(輕舉妄動/釣金龜).....Anna Kalman

-1956年-Anastasia(真假公主)…….....Anna Koreff/Anastasia

-1956年-Elena and Her Men(多情公主/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Elena Sokorowska

-1954年-Joan at the Stake(火刑柱上的聖女貞德)

-1954年-Fear(恐懼)

-1954年-Paura,La(不安)…….....Irene Wagner

-1953年-We,the Women(我們女人)…….....Herself(segment "Ingrid Bergman")

-1953年-Viaggio in Italia(遊覽意大利/意大利的旅行)…….....Katherine Joyce

-1951年-Greatest Love,The(一九五一年的歐洲)…….....Irene Girard

-1949年-Stromboli(斯特隆波里島/荒島怨侶)…….....Karin

-1949年-Under Capricorn(摩羯星光下/歷劫佳人)…….....Lady Henrietta Flusky

-1948年-Joan of Arc(聖女貞德)…….....Joan of ARC

-1948年-Arch of Triumph(凱旋門) Joan Madou nic

-1946年-Notorious(美人計)…….....Alicia Huberman

-1945年-Saratoga Trunk(風塵雙俠)…….....Clio Dulaine

-1945年-Bells of St. Mary's,The(聖瑪麗亞的鐘聲)…….....Sister Mary Benedict


-1945年-Spellbound(愛德華大夫)......Dr.Constance Petersen

-1944年-Gaslight(煤氣燈下)…….....Paula Alquist

-1943年-Swedes in America(瑞典人在美國)

-1943年-For Whom the Bell Tolls(戰地鐘聲)…….....Maria

-1942年-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Ilsa Lund

-1941年-AdamHadFourSons(亞當有四個兒子)…….....Emilie Gallatin

-1941年-Dr. Jekyll and Mr. Hyde(化身博士) ......Ivy Peterson

-1941年-Rage in Heaven(天堂怒火/情海妒潮)…….....Stella Bergen Monrell

-1940年-June Night(六月的一夜)…….....Kerstin Norback/Sara Nordanå

-1939年-Only One Night(僅僅一夜) ......Eva Beckman

-1939年- Intermezzo:a love story (寒夜琴挑)(美國版,又名寒夜情挑/間奏曲/插曲)…….....Anita Hoffman

-1938年-Woman's Face,A(女人的面孔)…….....Anna Holm,aka Anna Paulsson

-1938年-Four Companions(四個女伴)…….....Marianne

-1938年-Dollar(金元)

-1936年-On the Sunny Side(太陽那邊)

-1936年- intermezzo (寒夜琴挑)(瑞典版,又名寒夜情挑/間奏曲/插曲)…….....Anita Hoffman

-1935年-Walpurgis Night(聖約翰之夜)

-1935年- The Surf(暗礁)

-1935年-Bränningar(海浪)…….....Karin Ingman

-1935年-Valborgsmässoafton(沃爾帕吉斯夜)......Lena Bergström,Johan's Secretary

-1935年- The Count of the Old Monk's Bridge(門克橋的伯爵)

榮譽獎項

奧斯卡獎

Oscar/Academy Award  


1944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戰地鐘聲

1945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aslight 煤氣燈下

1946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The Bells of St. Mary's 聖瑪麗亞的鐘聲

1949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Joan of Arc 聖女貞德

1957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nastasia 真假公主

1975年 獲獎 最佳女配角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東方快車謀殺案

1979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Höstsonaten 秋天奏鳴曲

金球獎

Golden Globe Awards  

1945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aslight 煤氣燈下

1946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The Bells of St. Mary's 聖瑪麗亞的鐘聲

1957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 Anastasia 真假公主

1958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 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六福客棧

1958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 Indiscreet 釣金龜

1970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 Cactus Flower 仙人掌

1979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 Höstsonaten 秋天奏鳴曲

1983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電視短片類) A Woman Called Golda 一個叫戈爾達的女人

影評人協會獎

NYFCC Awards

1946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Spellbound 愛德華大夫

1956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nastasia 真假公主

1978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Höstsonaten 秋天奏鳴曲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NSFC Awards

1979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 Höstsonaten 秋天奏鳴曲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NBR Awards  

1958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六福客棧

1978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Höstsonaten 秋天奏鳴曲

英國學院獎

BAFTA Awards

1959年 提名 最佳外國女演員 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六福客棧

1975年 獲獎 最佳女配角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東方快車謀殺案

法國愷撒獎

César Awards  

1976 獲獎 榮譽獎(Honorary César)

意大利銀帶獎

(Italian National Syndicate of Film Journalists Silver Ribbon)

1951年 獲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Stromboli 斯特隆波里島

1953年 獲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Europa '51 51年的歐洲

意大利電影金像獎

(avid di Donatello Awards)

1973年 獲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Höstsonaten 秋天奏鳴曲 【說明】與麗芙·烏曼(Liv Ullmann)同獲此獎

1982年 獲獎 旅遊部長金質獎章(Golden Medal of the Minister of Tourism)

金桂冠獎

Golden Laurel Awards  

1958年 女明星 第2位

1959年 女明星 第5位

1960年女明星 第10位

電影故事獎

( Photoplay Awards)

1946年~1948年 最受歡迎女明星

德國班比獎

Bambi Awards  

1951年~1954年 班比獎

金蘋果獎

Golden Apple Awards  

1946年 獲獎 酸蘋果獎(Sour Apple) 最不合作女演員(Least Cooperative Actress) 【說明】該獎貌似為諷刺獎,一代影后也有犯糗的時候啊……還是保留做紀念

其他獎項

戲劇

托尼獎 Tony Awards

1947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Joan of Lorraine 洛林的貞德(後改編為1948年電影Joan of Arc 聖女貞德)

電視

艾美獎 Emmy Awards

1960年 獲獎 傑出女主角獎(劇情類) Turn of the Screw 施加壓力

1961年 提名 傑出女主角獎(劇情類) 24 Hours in a Woman's Life 蒙地卡羅奇戀

1982年 獲獎 傑出女主角獎(劇情類) A Woman Called Golda 一個叫戈爾達的女人

其他榮譽

好萊塢星光大道明星

( Star on the Walk of Fame)好萊塢名人大道6759號(6759 Hollywood Blvd)紀念星

電影協會百年百大明星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100 Years... 100 Stars

1999年 獲選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4名

美國郵政總署紀念郵票

2003年 紀念郵票以褒曼的形象作為郵票圖案

【說明】獲得該項榮譽的少數幾個非美國人之一

玫瑰命名

這是一種暗紅色的玫瑰,花蕾近於黑色,曾在花卉評選中多次獲獎

人物相關

生死同日

英格麗·褒曼出生於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褒曼迎來了自己的第67個生日。這天早上,她感到十分不適,痛楚萬分。她雖不知道癌細胞已擴散到了脊髓骨,但明白自己的生命已到盡頭了。

她的前夫拉斯和親朋好友送來了一束束鮮花,祝賀這位瑞典籍的世界明星的誕辰。她強忍着劇痛,款待賓客,替他們斟滿香檳,舉杯共飲。不過,她再不能像過去那樣一飲而盡了,她只是把酒杯同嘴唇「親了親」,便放下了。

就在當晚,她離開了人間,死因是乳腺癌術後淋巴併發症。一代巨星,香消玉殞在英國倫敦寓所,終年六十七歲。

但對許多熱愛她的影迷來說,英格麗·褒曼永遠活着---和賈利·古柏一起在積雪的西班牙山頭,或者和加利·格蘭特一起在間諜充斥的里約熱內盧。不過,也許最讓人覺得她音容宛在的還是《卡薩布蘭卡》中的伊爾莎。在那部片子裡,英格麗坐在鋼琴邊喃喃地說:「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請再彈一遍『時光流逝』」,在亨弗萊·鮑嘉舉杯時盈盈淺笑,在薄霧機場上黯然送別……

巨星魅力

以美麗、聖潔、自然而著稱於世的英格麗·褒曼,是20世紀四十年代以來最受影迷歡迎的女演員之一,她幾乎受到觀眾和評論家的一致首肯,她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儘管她也曾因一場醜聞而幾乎毀了她的演藝生涯,但她在世界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卻並未有太大動搖,她那許許多多風格不同的銀幕形象活在了數以億計的影迷心中。 


在英格麗·褒曼的輝煌歲月里,她引領了一代人的風騷。她剪短髮,會使短髮成為當年流行的髮式;她不化妝在銀幕上出現,化妝品銷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進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好萊塢富商霍華德·休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飛行家男主角原型〕有一次買下從紐約飛洛杉磯的全部機票,使她一定要接納乘坐他私人飛機的邀請;一個影迷親自把一頭羊從瑞典趕到羅馬去送給她;還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寫倫敦,英格麗·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