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海布勒
英格丽·海布勒 |
奥地利音乐家,1929年出生于维也纳。以莫扎特钢琴作品及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得到世界乐坛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与对古典作品的杰出感受力非常适合维也纳大师们的钢琴作品。兼具微观与远见的演奏哲学家。
目录
基本信息
1929年出生于维也维,由母亲,也就是钢琴家夏绿蒂·范·海布勒启蒙学习钢琴,十一岁在萨尔兹堡登台演出后引起轰动,后来赴日内瓦、巴黎与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师从马加洛夫、玛格丽特?隆与修兹〈Steniz Scholz〉,1951年与52年在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1954年得到慕尼黑广播钢琴大赛第一名,1957年获得哈丽雅特?科恩贝多芬奖章〈Harriet Cohen Beethoven Medal〉。就在这段期间,海布勒也开始在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与澳洲等地演出,她特别长于诠释莫扎特、舒伯特与J.C.巴哈、海登、舒曼、肖邦的作品。独奏之外,海布勒也演奏及录制室内乐曲,小提琴家谢霖、葛罗米欧是最常和她合作的伙伴。海布勒以莫扎特钢琴作品及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得到世界乐坛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与对古典作品的杰出感受力非常适合维也纳大师们的钢琴作品。
兼具微观与远见的演奏哲学家
少有演奏家像维也纳钢琴家海布勒一样忠诚与持续为自己的艺术、录音媒体服务奉献。说到「忠诚」,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句敷衍的话,但却是我经过周密考虑过后决定采用的形容词与标准,而且与一般世俗对「忠诚」两字所持的讥讽态度不同,因为坦率的固执己见,或是说最好的保守主义能保持一位演奏家最完善的一面。
海布勒先是在维也纳音乐院接受音乐教育,后来又在巴黎师从玛格丽特?隆并赴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就读,1969年开始在莫扎特音乐院院任教数年。早年的海布勒就完全以个人的方法来演奏钢琴,她的触键明晰到如同是在弹拨每一个音符,以爱护及养育的心情来对待每一个音符,这不只是海布勒演奏钢琴的信条,也是她个人的哲学信念。不过,海布勒对「清澈」的定义不只在表达〈或说「歌唱」〉时尽量弹出最透明的音色,还包括完全表达的音乐本体与情感。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海布勒早年演奏的莫扎特、海登与舒伯特就存在有独特谨慎与客观性。对任何不熟悉钢琴而从过去演奏习惯出发的人来说,或许海布勒的方式会让某些人感到不快,甚至觉得海布勒只是为了卖弄自己。但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侵害音乐本身一丝一毫。她演奏任何一个乐句或乐章的方式都像个操控木偶的人,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优雅与脆弱。海布勒也知道所有音乐的生命都悬挂在丝在线,过份曲解与夸张只会让音乐受缚,会与音乐优雅纯净的本质相抵触。任何戏剧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都来自音乐本身的需求,而且要经过小心谨慎的评估后再演奏出来;优美的外表背后是小心谨慎,以及信任听众会发现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与弱点。对海布勒来说,热情洋溢的诠释不是恒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乐谱上有明确实际的指示。
我想拿海布勒与加拿大钢琴家顾尔德来比较。这个举动看来是有点厚颜无耻,甚至无礼。当然,海布勒与顾尔德是两位个性完全不同的音乐家,但是在众多伟大与平庸的钢琴家里,实在很难找出一位无论触键或音乐风格都与众不同的。虽然钢琴都是经由琴槌敲击,也就是传统「弹」、「拨」的机械装置,在杠杆以多种方式运动时发出各种不同动态的断奏声音,但是在每件事都变得很重要的现在,简单弹出一个短促的音符却成了难得一见的大事,而所有的音乐不正都是从一个简单的音符开始?我不想为海布勒的选择多做辩护,因为这样有远见的演奏哲学在雄伟华丽的李斯特叙事曲,或是如波涛汹涌但又细腻的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海布勒从来没有束缚自己去选择曲目,但是她会很明智的选择适合自己与值得去弹的作品。在这个范围里,巴哈父子、海登、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与肖邦是不可或缺的作曲家。虽然曲目有限,海布勒依然在音乐厅与录音室里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勤勉与热诚。过去四十年来,海布勒在飞利浦目录留下莫扎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包括四首所谓的「混合」、两首协奏轮旋曲〉与变奏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轮旋曲等〉录音;还有与谢霖合作的小提琴奏鸣曲、与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合作的双钢琴或四手联弹录音。而在室内乐的领域里,海布勒还留有莫扎特钢琴与木管五重奏K.452及两首钢琴四重奏唱片。海布勒对舒伯特的特殊偏爱可从她录制的钢琴奏鸣曲全集、乐团之时、即兴曲〈附带一提,海布勒早年在Vox与Fontana也有留下八首即兴曲与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录音〉中看出。除此以外,海布勒也录了一些舒伯特的舞曲音乐选曲、《鳟鱼》钢琴五重奏与小提琴及钢琴二重奏D.574〈还是与谢霖合作〉。海布勒演奏的海登曲目极广,她的海登系列奏鸣曲录音已经成为以古钢琴演奏的典范。本套专辑收录的是两首乐曲是以平台钢琴演奏的「现代」版本,包括F小调行板与变奏与D大调钢琴协奏曲。无论是音质或音调,以古钢琴演奏同时期曲目的效果一定比现代钢琴来得可*,而海布勒在这方面也展现出她对古典钢琴的喜好。在J.C.巴哈的协奏曲与奏鸣曲中,海布勒全部采用古钢琴录音,曲目多半以轻快的作品为主,海布勒的诠释则兼具严谨慎重与轻松。在我认为,这些录音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原因在于海布勒演奏早期音乐时没有在曲中添入学院气息。本套专辑收录的巴哈第六号法国组曲是以现代钢琴录音。
海布勒曾经在殷巴尔的指挥下录制贝多芬第二、四号钢琴协奏曲,并与谢霖合作灌录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清晰的音色与合而为一的音乐脉动十分迷人。贝多芬以后,海布勒在飞利浦的录音开始进入十九世纪浪漫时期作曲家舒曼、肖邦与法朗克《交响变奏曲》等。录制舒曼钢琴协奏曲〈指挥也是殷巴尔〉让海布勒有机会进一步探索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可惜是,海布勒留下的舒曼独奏曲录音只有《蝴蝶》与《儿时情景》。海布勒以细腻的方式来「分析」《儿时情景》,乍听之下似乎显得零碎而且一副道貌岸然的学究样,事实上,音乐里含有丰富的细节与见解。海布勒的诠释有如雨果?沃尔夫歌曲般的美丽,从第一首乐曲就能综观整部作品的架构,在纤巧的音色变化与舒曼乐思的涨落之间,海布勒带给听众的是一个可以在自己心中描绘的梦幻世界。海布勒在诠释舒曼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而她的观点正好与一般传统的演奏手法不同。
海布勒的肖邦也是如此。她的诠释基准主要是来自波兰学派的看法,以稍微冷淡的态度来演奏肖邦的音乐。这种特色在她早年为Vox录制的肖邦夜曲全集中比较不明显。海布勒在1970年6月为飞利浦录制肖邦十九首圆舞曲,旋律圆滑流畅、避免使用弹性速度去破坏整体气氖与圆舞曲的节奏性,颇有把肖邦这些文雅高贵的圆舞曲视为史卡拉第作品的意味。听过本套专辑收录的《华丽大圆舞曲》后,只要是熟知海布勒艺术特色的人就会明白我在文章一开始所说的意思为何。尽管明知道可能会受到肖邦拥趸者的反对,海布勒依然以她雍容华贵的方式来演奏肖邦的圆舞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