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丛枝病
症状
发病初期,病株局部新梢顶端生长受抑制,节间变短,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小枝丛生,重病株枝梢端部形成团状的丛生小枝。小枝上叶小,黄化,明脉,有的还有皱缩和斑驳等现象。进一步发展,病枝顶梢枯死,又不断交替增生丛生小枝。全株发病时,病株由上而下逐渐枯死,根部组织须根明显变少。病株春季发叶比健株推迟约1个月。[1]
病原
在韧皮部的筛管细胞可检视到类菌原体,在木质部导管细胞,广东地区发现有类细菌。类细菌多态形,大小0.16~0.30μm×0.45~0.90μm。在改良的BC-zE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后5天出现致密小菌落,14天后菌落直径20~45μm,40天后达66~78μm。菌落白色,半球状凸生于表面,常2~3个聚生,呈革兰氏阴性反应。[2]
发生规律
该病除了通过嫁接传染外,斑叶蝉(Erthoueure sp.)亦是传毒媒介昆虫。嫁接时枝接比皮接和芽接传毒容易成功,症状表现也快,病情也较重。叶蝉传毒,若虫比成虫传毒效率高且快,且叶蝉头数愈多传毒愈易成功。
分布与危害
该病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及江苏等地均有发生。发病严重的植株常枯死。除苦楝外,川楝亦感病。
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 ↑ 惊险!三江县一夜天亮后,大树被吹倒横在桥栏上...网易订阅
- ↑ 什么是泡桐丛枝病?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