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軾《縱筆三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蘇軾

縱筆三首》這首詩蘇軾寫於元符二年(1099)年底,是蘇軾困窘生活與愁苦心境的寫照。三首詩「出語平淡,且多戲謔,諧趣橫生;文意倏起倏落,一波三折,因而情韻盎然,含蘊無窮」(王水照先生評語)。這是就詩的語言、風格、構思而言,還有個問題:「含蘊」着什麼?[1]

目錄

原文

其一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髮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其二

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

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注釋

膰吾:膰,祭肉。膰吾,以祭肉餉我。

譯文

其一

孤苦寂然一老翁,東坡在病中,鬚髮蕭然何所似?一世不散的霜風。鄰家兒童欣喜地誇我臉色泛紅,我木然一笑露了真相,原來是酒後的醉容。

其二

父老們爭着看我這黑色的頭巾,是因為我這個平民,曾有過官職在身。而今,溪邊路口人獨立,看斜陽西沉,數過路行人。

其三

北來的糧船未到,近來米貴如珍珠,半月不知飽和醉,這肚子好蕭條好清苦。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難得這年末歲尾,東家宰雞,烤肉,備酒,定會餉我祭肉醉一回。

解析

第一首寫於病中酒後。「白須蕭散滿霜風」乃是惠州所寫《縱筆》的首句「白頭蕭散滿霜風」的再用。蘇軾曾因《縱筆》一詩觸犯當權,被貶到海南,這次儋州《縱筆》再用其成句,無非是因為偏愛此句的「霜風」二字,在於將自己的老態與人生的坎坷與風霜聯繫起來,便有了弦外之音,此其一。第二,表示自己的倔強。小詩的三、四句有起有落,有趣也有深意。「朱顏」是面呈紅潤,是健康的表徵,豈料是酒醉使然。可以想象蘇軾木然一笑、悽然自嘲的那種苦笑與苦楚。

第二首看似蘇軾從晚年謫居生活中隨手拈來的一個小場景,卻別有深意地聚焦了他一生的悲劇。「烏角巾」,黑色的方巾,古代隱士或官吏的頭巾。「宰官身」,有官職的人。蘇軾第二次入京都連續升遷,任職禮部郎中、起舍居人(皇帝侍從官)、翰林學士,職位頗高。不久,被排擠,被誣陷,竟然貶謫海南,形同罪人。小詩借用了一塊烏角巾概括其政治生涯的高峰,筆鋒一轉,又跌落到現實的悲慘境地:「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路人」,概括了蘇軾宦海浮沉、大起大落的人生歷程。對於平生以經邦濟世、建功立業為己任的蘇軾來說,這其中有多少不平與悲憤,但蘇軾卻寫得如此簡淡,有心的讀者是讀得出的。

第三首寫蘇軾生活的困窘與艱難,已到了無酒無米、無醉無飽的赤貧程度。蘇軾在《與侄孫元志》信中說:「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酢醬等皆無。」蘇軾曾在詩中自註:「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這也正是他生活的寫照。他在雜記《學龜息法》中言及「辟穀之法」,隨後寫道:「元符二年,儋耳米貴,我方有絕糧之憂,欲與過子行此法。」可見其生活之困苦。小詩雖有「醉飽蕭條半月無」的諧趣語,也還是掩飾不住其內心的淒楚。

三首小詩,初讀時感到平易、閒逸、有趣,也許覺得可笑,再讀、三讀,再思、三思,透視詩人苦笑後面的真實,就會讀出笑中含悲的苦澀與淒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