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纵笔》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纵笔》绍圣四年(1097)苏轼写于惠州,那时的他已年届花甲,且饱经风霜,老而多病,能对艰苦的贬谪生活如此的淡然处之,安闲自适,这正体现了东坡的人格特质。这首诗写得轻松潇洒,音节舒缓,情趣盎然。作这首诗未久即被贬海南儋州,据传与这首诗有关。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载,这首诗传至朝廷,当时的宰相章悖读后,以为苏轼有如此安逸的“春睡美”,怒而再予贬谪。章悖的“怒”,在于苏轼的傲然不屑。苏轼历经一贬再贬的仕途坎坷却不以为怀,还能安睡于五更。“道人轻打五更钟”又显示了世人对诗人的关爱与敬重。如此,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章悖焉能不妒不怒?[1]
目录
原文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注释
萧散:散乱。
译文
白发萧散仿佛飘不去的平生霜风,难得这小阁的恬静,藤床上的安宁,寄托我的病躯,排遣我的心境。满城人都知道,先生贪睡睡得甜美,道人的五更钟一声声敲得轻轻、轻轻的……
解析
据说这首诗传到京师,章悖笑道:“苏子瞻竟然如此快活!”于是把苏轼贬得比所有人都更远。苏轼再贬海南当然绝不仅仅是章悖故意要他睡不好,而主要是当时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但传说也的确形象地反映了苏轼因才遭嫉,因诗得罪,因名惹祸的实际情形“平生学道”的苏轼早已不再因境遇的穷达而心神不宁,也早已不再把自己与执政者放在对立的层面上傲然兀立,而是跳出是非恩怨的狭窄圈子,以一个了悟人生的智者的眼光与胸怀,俯视这一切。他坚信因为自己到过海南的缘故,海南将作为他的第二故乡载入地理志中万古流传。五月十一日,苏轼赶上了弟弟,这对难兄难弟相会在藤州。此时苏辙身边也只有史夫人与幼子苏远一房随行,长子苏迟与次子苏适两房都留在颍川,守着原来买下的一点田产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