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軾《祭冼夫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蘇軾

祭冼夫人》東坡詩選中較少見到這首詩。但嶺南、海南民眾對出之東坡手筆的這首熱情禮讚冼夫人的詩卻感到十分親切。東坡與儋耳父老祭祀冼夫人之時,距冼夫人所在的南朝、隋初已有五百多年之遙,距今又是九百多年。而今,海南地區祭祀冼夫人的鄉風民俗不減當年,可見冼夫人的歷史功績對後人影響之深遠。[1]

目錄

原文

馮冼古烈婦,翁媼國於茲。

策勛梁武后,開府隋文時。

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

錦傘平積亂,犀渠破余疑。

廟貌空復存,碑版漫無辭。

我欲作銘志,慰此父老思。

遺民不可問,僂句莫余欺。

犦牲茵雞卜,我當一訪之。

銅鼓壺盧笙,歌此送迎詩。

注釋

翁媼:婦人的統稱,指馮、冼夫婦。

國:被封。

茲:指嶺南地區(包括海南)。

磷緇:黑色。語出《論語·陽貸》:「不日堅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緇。」謂堅硬的東西不因磨礪而變薄,潔白的東西不因浸染而變黑,比喻經得起考驗。

錦傘:華美而有彩色的傘。

犀渠:犀牛皮做的甲衣。《北史·列女傳》記冼夫人平亂出征時,「親披甲,乘介馬,張錦傘」。

疑:古官名,這裡指叛亂首領。

僂句:地名,產龜,這裡借稱占卜的龜甲。

譯文

冼夫人是建功立業的女中英傑,夫婦二人受封於瓊崖與南粵。梁武帝之後平定叛亂功載史冊,隋文帝時開建府署統領屬下部落。歷經梁、陳、隋三世連續的動亂,磨不薄染不黑潔白如玉忠心不變。張着錦傘平叛去亂巾幗顯英豪,披堅跨馬攻破叛亂餘部奏凱旋。到如今冼廟猶存可惜空空如也,石碑雖在只是碑文已經漫滅。我想重寫一篇銘文緬懷先賢,也好慰藉儋耳父老的一片思念。苦於找不到往代遺民可供問詢,但願廟裡的占卜詞不要把我矇騙。用領牛祭奠和卜卦的時辰到了,如此莊重的祭拜我當整裝造訪。伴着銅鼓聲聲壺盧笙已經奏響,且把這迎神送神的祭詩放聲歌唱!

解析

周濟夫先生的《蘇軾謫瓊詩選注》對這首詩作了詳細解說,這裡據以簡說如下。冼夫人,高涼郡(今廣東陽江西)人,南朝、隋初嶺南少數民族女首領。據《北史·列女傳》載:冼夫人未嫁時,就能撫循部眾,威揚諸越,海南儋耳歸屬者千餘洞。梁武帝初年(535),高涼太首馮寶聘以為妻,故首句稱為「馮冼古烈婦」。其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反,夫人起兵擊之,大捷。陳朝永定二年(558)廣州刺史歐陽紇反,夫人發兵抵抗,被封為高涼郡太夫人。陳朝滅亡,隋文帝(楊堅)開皇時(589),封冼夫人為宋康郡夫人。不久,王仲宣反,冼夫人進兵到南海,嶺南悉定,封譙國夫人,受臨振縣(屬海南崖州)湯沐易[12]500戶。烈婦,建功立業的女性。

這首詩前八句盛讚冼夫人自青年至老年的50多年間,歷經梁、陳、隋三世動亂年代的平叛去亂的功績。策勛,將功勳記載入冊。下文轉入對冼夫人的追念與祭拜。後半部表述了詩人對冼夫人的尊崇和「欲作銘志」、以慰父老的熱忱。對於祭拜活動,詩人如此關切、重視,與當地父老鄉親已經感同身受地情相連、心相通了。

這首詩寫於紹聖四年(1097),東坡貶逐儋州不久。在政治失意、「闔門面壁」「憂患不已」的日子裡,雖困窘窮愁,但不曾被孤獨、苦悶所壓倒,不為逆境所嚇倒,很快將身心融入當地的漢黎民眾生活與鄉風民俗中。這首詩熱情歌頌了冼夫人維護國家統一、五十年忠心不變的功績與品格,寄託了東坡安邦濟世的平生志向與壯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現了詩人與儋州民風相融相契、隨緣自適的生活景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