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百步洪二首並敘》註解
《百步洪二首並敘》選一首,元豐元年(1078)冬作於徐州。百步洪:在徐州東南五十七里銅山縣,即呂梁,一名徐州洪,泗水所經,亂石峭岩,流水迅急,幾百餘步。汪師韓評曰:「用譬喻入文,是軾所長。此篇摹寫急浪輕舟,奇勢迭出,筆力破餘地,亦真是險中得樂也!後幅養其氣以安舒,猶時見警策,收煞得住。」(《汪評》)紀昀曰:「語皆奇絕,亦有灘起渦旋之勢。」(《紀批》)[1]
目錄
原文
王定國訪余於彭城,一日棹小舟,與顏長道攜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聖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飲酒,乘月而歸。余時以事不得往,夜着羽衣,佇立於黃樓上,相視而笑,以為李太白死,世間無此樂三百年矣。定國既去逾月,復與參寥師放舟洪下。追懷曩游,已為陳跡,喟然而嘆。故作二詩,一以遺參寥,一以寄定國,且示顏長道、舒堯文,邀同賦雲。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嶮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裡,豈信荊棘埋銅駝?
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窩。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
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訶。
注釋
王定國:名鞏,宰相王旦之孫,王素之子,莘縣人。本年九月至徐州訪蘇軾,留十日而去。元豐三年,因收受蘇軾文字,貶賓州,元豐七年還,歷宗正寺丞、揚州通判,知海州、密州、宿州,然位終不顯。為人奇偉有文詞,性曠達。附《宋史·王素傳》。
顏長道:名復,徐州人,太初之子。嘉祐中,詔訪遺逸,試中書第一,賜進士。元祐初為太常博士,歷中書舍人、國子祭酒。
盼、英、卿:指歌妓馬盼盼、張英英及卿卿。
黃樓:見《九日黃樓作》注。
參寥:僧道潛,字參寥。杭州於潛浮溪村人。俗姓何,能文章,尤喜為詩。熙寧九年來淮南,與秦觀、孫莘老游;元豐元年冬,訪蘇軾於徐州,軾稱其詩句清絕,與林逋上下,而通了道義,見之令人肅然。二年春,軾知湖州,與秦觀同載於蘇軾之船而返杭。六年,軾謫黃州,前往探視。元祐中,軾守杭州,參寥卜智果精舍居之,軾作《參寥泉銘》。後因作詩譏刺時政,責其還俗,建中靖國初,曾肇言其非罪,詔復為僧。崇寧末年示寂,賜號妙總大師。此詩即送參寥者。
舒堯文:名煥,嚴陵(今浙江富陽)人,蘇軾守徐時為府學教授。元祐八年,以左朝散郎為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紹聖初,為熙州通判。
「有如」四句:洪邁《容齋隨筆·三筆》卷六評云:「韓(愈)蘇兩公為文章,用譬喻處,重複聯貫,至有七八轉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聯用比擬,局陣開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創之。」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謂四句:「形容水流迅駛,連用七喻,實古所未有。」注坡,軍事術語。周必大《益公題跋·書東坡宜興事》:「軍中謂壯士馳駿馬下峻岅為注坡。」
水伯:河伯,河神。《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乘化:陶淵明《歸去來辭》:「聊乘化以歸盡。」指順應自然規律以至死亡。
新羅:古國名,位於朝鮮半島之南部。《景德傳燈錄》二十三:「有僧問:『如何是覿面事?』師(盛禪師)曰:『新羅國去也。』」此句謂一念之間已過新羅國。
「豈信」句:《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此謂不信世事會變。
俯仰:王羲之《蘭亭集序》:「俯仰之間,皆成陳跡。」千劫:佛家謂天地從形成到毀滅,謂之一劫。此言時間之速。
委蛇:雍容自得貌。《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造物:造物者,指大自然。《莊子·大宗師》:「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
譊譊(狀á狅):喧嚷爭辯之聲。師:指參寥。訶:訶責,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