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江上看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江上看山》宋嘉祐四年(1059)蘇軾同他的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離開了他們的故鄉四川眉山,沿着水路東下荊州(江陵)時寫了這首詩。二十四歲的蘇軾就此開始了他宦海浮沉的人生歷程,中國的詩海上也隨之升起了李杜之後的又一顆璀璨的明珠。[1]
目錄
原文
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知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注釋
倏:極快。
槎牙:不齊狀。
雜沓:多亂貌。
譯文
船上看山山重重,急如奔馬去匆匆,瞬間掠過的重巒疊嶂,仿佛巨大馬群在奔涌;高低參差的山峰立在前,駛近時態勢又在變換,後嶺雜亂地擁擠着,似在倉皇逃竄。仰視山徑細微,在雲霧間橫料繚繞,上有行人影影綽綽,縹緲在那崖畔雲霄;我在船上舉手示意,想要跟他打個招呼,奈何孤帆南去水滔滔,船行得飛快,就像飛鳥一樣。
解析
兩年前,蘇軾兄弟聯名高中同榜進士,而今回鄉守母喪期滿返京於江上,正是春風得意之時。這首詩抒寫蘇軾江上行船看山時的驚喜欣悅之情。前四句勾畫了船上看到的大畫面。五、六句如巨幅畫卷中的特寫鏡頭,專寫山上的「微徑」「微徑」上的「行人」,最後以蘇軾舉手欲語而不能作結,留下許多餘味。整首詩從江船上看山的角度抓住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都在動態中的特點,寫了群山奔涌的大景觀,又突出了山徑、行人的小畫面,有山有路有人,又有蘇軾與眼前人物的情感呼應。寫得真切、自然、新鮮、流轉,流露了青年詩人積極奮發的心志,也顯示了詩人的才華。
歷史總會有巧合,三百三十五年前,唐代大詩人李白正當二十三歲時,在蜀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也是從峨眉山啟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沿平江南下到荊門的。蜀地出英才,真是地靈人傑,峨眉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