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軾《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蘇軾

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這首詩蘇軾寫於熙寧五年(1072)八九月間。梵天寺,在杭州城內鳳凰山。吳越王錢氏建。守詮,一作志詮、惠詮。守詮原韻云:「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柴扉竟未掩,片月隨行屨。時聞犬吠聲,更入青夢去。」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謂這首詩「幽深清遠,自有一種林下風流」。[1]

目錄

原文

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濕芒屨。

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

注釋

煙:濃濃的晨霧。

幽人:樂於幽靜不與世交的人,蘇軾心目中的高人。

芒屨:草鞋。如茅草但大些,長四五尺,快利如鋒刃,可作繩或草鞋

應:應該。這是蘇軾的一種推測,但這種推測實際是一種肯定。應是虛寫字,如果字面肯定,那就是實寫。這裡虛寫,行文留有餘地,顯得更靈活。

譯文

在濃濃的晨霧中聽見鐘聲,但我就是看不見寺廟。有人還沒有出行,我的鞋子已經被晨露打濕。這樣的好地方,更好的時間應該是月亮初上山頭,照個行人出沒的時候。

解析

這首詩首二句寫尋寺。時間是清晨。清晨的鐘聲更清晰,沿着寺里的鐘聲所指示的方向尋去,還是找不到。高人的住處真是與俗人不同,這麼難找。中二句寫人未見。寺總算找到了,但沒有見到人,只看到他沾滿露水的剛剛穿過的草鞋。他又走了。高人真是與俗人不同,不願意和俗人打交道。末二句寫高人與月為伴。寫只有月亮才能在夜裡他回來時見到他。幽靜的環境讓人喜歡。

清代評論家汪師韓以高、潔評這首詩,說這首詩有唐代詩人王維韋應物的遺風。蘇軾大才,無適而不可。在蘇軾詩集中,此類詩比較少見,清代評論家趙翼稱之為「別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