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天荊公韻四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天荊公韻四絕》蘇軾是反對新法的中堅分子,蘇軾兄弟多次上書反對王安石的政治主張,但他們的政治風格都很高,都沒有把對方視為仇敵。在蘇軾身陷「烏台詩案」、舒亶之流欲置之死地時,退職的王安石說:「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烏台詩案」方以此「一言而決」:從輕發落,貶逐黃州,倖免一死。蘇軾雖官運不達,但詩才名滿天下,兩人渴慕已久。元豐七年(1084)八月,蘇軾赴汝州,途經金陵,拜訪了早已罷相退居金陵、比自己年長十五歲的王安石。二人誦詩說佛,連日晤談,唱和頗多。這首詩溫婉懇切,以晚輩身份,表示對王安石身體狀況的關心,並以追陪相從的心愿,表達了對王安石的敬慕。[1]
目錄
原文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注釋
陂:山坡。
譯文
騎在驢背上尋詩覓句,志清意遠投入荒山鄉野,想象得出你身體康健時的超然的境界。感念你勸我退隱金陵,買田卜居,別無他求;可惜沒能早些追隨相從,回首間誤了十載春秋。
解析
這首小詩值得一讀。對於了解蘇軾與王安石之間的關係,了解他們的人品、氣量、政治風度都很有意義。
王安石被封為荊國公,故詩題為荊公。王安石不僅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列寧語),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罷相退隱金陵期間,經常騎驢率幾個小童在鐘山一帶賞讀丘壑,尋詩覓句。蘇軾來訪時王安石在病中,故有前兩句「騎驢」「未病時」之說。前兩句含有盼望王安石病癒之意。第三句是說:王安石勸蘇軾在金陵買田卜鄰,可以相從林下,可見二人友誼之真實。「十年遲」,指王安石隱居的十年,從熙寧七年(1074)到元豐七年。末句明確地表達了沒能早些追隨相從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