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軾《和泰太虛梅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蘇軾

和泰太虛梅花》古來詠梅名篇中,這是別具高格的一首。元代韋豐安認為這首詩足可以與宋初詩人林逋(即本詩首句的「西湖處士」)的詠梅絕唱相匹敵。東坡不乏詠梅的佳作,在於他將梅花視為自我的投影,愛得格外真摯而強烈。「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字太虛)寫了一首梅花詩,蘇軾即步其韻而成此篇。時在元豐七年(1084),他已在黃州度過了四年貶謫生活。抑鬱失意的不平之氣縈繞心頭,一旦賞梅詠梅,滿懷自愛自重乃至幽怨、憤激之情便涌諸筆端不能自已。[1]

目錄

原文

西湖處士骨應槁,只有這首詩君壓倒。

東坡先生心已灰,為愛君詩被花惱。

多情立馬待黃昏,殘雪消遲月出早。

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處,點綴裙腰紛不掃。

萬里春隨逐客來,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開我已病,今年對花還草草。

不如風雨卷春歸,收拾余香還畀昊。

注釋

槁:乾枯。

草草:憂慮狀,語出《詩經·蒼伯》:「勞人草草。」

畀:交付。

昊:天。

譯文

「梅妻鶴子」的西湖隱士,已經人去骨朽五十多年,能夠與他的詩章媲美的,看來也只有你這一篇。東坡先生謫居在荒城,孤寂中已是心灰意冷,賞讀你這篇詠梅華章,又撩起我的一片痴情。為了探梅我駐馬而立,苦等着黃昏梅影的意境;殘雪戀着寒梅遲遲不去,月兒也早早升起在山頂。只見月下江頭花千樹,恍惚里朦朦朧朧春欲暮;一支孤梅旁逸斜出竹林外,無意爭春更加閒靜幽獨。憶昔杭州賞梅孤山下,醉臥花叢倒也散淡瀟灑,落梅滿山腰,紛紛不忍掃。而今萬里春風逐人來,似要伴我幽居慰寂寥,花落花開十春秋,花開花落人已老。傷心去年花開日,花是好,人病倒;今年花開又如何,滿懷愁緒如亂草。倒不如漫天風雨把這春色席捲而去,索性將梅花交付蒼天,免得詩人們惜春憐梅自煩惱。

解析

本詩開篇即言「西湖處士」林逋,此時這位留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名句的詩人已去世五六十年,故曰「骨應槁」。旋即讚賞秦詩竟使自己產生探梅的願望。「被花惱」的「惱」,撩撥之意。詩人立馬黃昏、月下賞梅的凝神觀照,既是對梅的「多情」,也是對自我的憐愛,是難以明言的自我感喟。詩人筆下的那一枝斜倚竹外、無意爭春的孤梅正是詩人高潔個性和幽馨美質的生動寫照。

詩的後半部,憶念杭州孤山賞梅,抒寫十年來宦海風波的感傷。「孤山」兩句展現了詩人當年公餘閒暇於孤山賞梅的瀟灑情致。裙腰:指長着綠草的山腰,語出白居易《杭州春望》:「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萬里」句之後由回憶跌回現實,借梅抒懷,傾吐了十年來人生歷程的苦澀、牢騷乃至發出「不如風雨卷春歸,收拾余香還畀昊」的激憤語。看似惜春憐梅,實為傾瀉因探梅而引起的無限感傷。《詩人玉屑》引用范正敏評語,認為坡公這首詩「語雖平易,然頗得梅之幽獨閒靜之趣」,還有人認為這首詩並不比林逋的「疏影」「暗香」二句遜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