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千秋歲(島邊天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原文
次韻少游
島邊天外,未老先退。
珠淚濺,丹衷碎。
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
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
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
君命重,臣節在。
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注釋
丹衷:赤誠的心。
蒼玉佩:衣帶上青色的玉飾。
吾已矣:還是算了吧,不乏希望之後的失意與悲觀。
恁:這樣。
譯文
次韻少遊人未老,身先退,退居在這青天外,荒島邊,破碎了一顆赤誠的心,禁不住熱淚飛濺。
我還是珍重這衣帶的佩玉泠泠作響,金黃的腰帶色彩濃艷。縱然是海天萬里,天邊的夕陽依舊,殷殷西北望長安。道路這麼遙遠,誰說我能回到京城,罪情這樣深重,還望皇帝將我赦免。君王之命重如山,我的節操依然。只是被赦新恩雖可期待,我的積習難以改變。算了吧,我還是乘舟飄浮海上,度我餘年。
解析
詞的首尾的悽苦與失意與中間部分的期盼與志向構成強烈的對比。開頭直寫蘇軾放逐天涯、淚灑心碎的境遇與心境。繼而逐漸擺脫愁苦,寄希望於皇上的聖明,渴望重回政壇,再展抱負。長安:指宋朝都城汴京。「天能蓋」,指皇帝對自己能予以寬恕。「罪大」之謂顯然是違心的。結尾又轉而表達節操自守、「行藏在我」的信念。一首小詞卻交織着蘇軾的期冀與現實、入世和出世、積極與消沉乃至悲涼的矛盾的心態,正是此時此地蘇軾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這也正是東坡形象的一面:儒士、忠臣。
兩年後的1101年,蘇軾北歸辭世於常州,享年六十六歲。蘇軾去世那年,他在一首詩中給自己作了個小結:「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沒有矜持於自己的三品官位、為官的政績,卻把他謫居三州期間的文學創作視為平生功業,他的同代人、後來人也是這麼看的。蘇東坡為我們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作品這些詩詞文章記錄了他坎坷的人生之旅,反映了他所在的那個世界和時代,映現了一個可供人們思索和感佩的真實的人生,而且以其清正、清麗、清曠、清雄的詞品、詩品、文品、人品揮灑出千年不減的人格魅力,傾倒了無數中國文人,影響了無數後之來者的人生模式的選擇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設計與塑造。蘇東坡,永遠令人懷想,永遠給人啟迪。東坡如月,月光不朽;人心如水,水月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