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元祐四年(1089)苏轼知杭州时作。参寥子,北宋诗僧,姓何,初名昙潜,后名道潜,于潜(今渐江杭州)人,与苏轼友谊很深,著有《参寥子集》。神宗去世,本为纠正王安石变法的某些弊端提供了机会,但司马光不分青红皂白,尽废新法,这不仅给新党以口实,而且在旧党内部引起激烈争吵。苏轼在新旧两党的夹击中被迫离开朝廷,出任杭州知州。这首词上阕即以比兴手法感叹神宗去世后的大好形势为旧党断送,表示自己已不愿卷入这些是非之争。下阕回叙同参寥子的旧情,表示自己绝不违背当年向参寥许下的早退之约。全词沉郁顿挫,感慨遥深,看似闲谈的语言,反映出苏轼极其沉重和矛盾的心情。[1]
目录
原文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有情”二句:以钱塘江潮为比兴,实际描绘了元祐初年的整个政治形势。有情、无情,来潮、退潮的对比,寄予了无限感慨。
问钱塘:钱塘江旧称浙江,源于浙、皖、赣交界处的莲花山,在杭州闸口以下入杭州湾。
忘机:消除机心,即对潮来潮去,日起日落,宦海浮沉,都不以为意。
“记取”三句:回忆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时,与参寥相识,同游西湖。据惠洪《冷斋夜话》,周紫芝《竹坡诗话》所载,两人相识在“东坡停钱塘时”。
译文
寄参寥子多情的海风万里迢迢卷来巨潮,又无情地把潮水送回。请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出现过多少次夕阳的余辉?用不着细想古今历史,俯仰之间已经物是人非。谁能像我年老的东坡,白发苍苍,恬淡无为?记得我们在西湖西畔初识,正春山景美,空明苍翠,烟雨霏霏。像你我这样情投意合,诗人中真是微乎其微。我曾像谢安一样约许归隐,希望美好的志愿莫违背。不应让你像西州路上的羊昙,再为我未能如愿而伤悲。
解析
“问钱塘”三句:钱塘江旧称浙江,源于浙、皖、赣交界处的莲花山,在杭州闸口以下入杭州湾。西兴浦口即西兴渡,在杭州萧山西十二里处。这三句写钱塘江上、西兴渡口的落日景象,实际抒发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深沉感慨。“算诗人”二句:苏轼知徐州,参寥曾去访问;苏轼知湖州,参寥曾同行;苏轼贬黄州,“参寥子不远千里从予于东坡”(苏轼《参寥泉铭》)。“约他年”二句:谢公指谢安,东晋孝武帝时宰相。他早年不肯做官,被迫做官后仍准备尽快从海道东还,继续过隐居生活,但未如愿。苏轼以谢安自比,对参寥子表示自己不会违背归隐之约。“西州路”三句:西州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台城西面。谢安从广陵(今江苏扬州)病危回京,过西州门,为未能归隐非常后悔。谢安死后,他所器重的羊昙从不过西州门,一次羊昙大醉后走到西州门,悲痛不已,大哭而去。这里苏轼以羊昙比参寥,表示自己绝不会因为隐居未能如愿而让朋友伤心,实际是表示自己一定要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