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伊士運河: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蘇伊士地峽,頭尾則在地中海側的塞德港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全長約163公里,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

蘇伊士運河阿拉伯語قناة السويس Qanā al-Suways,又譯蘇彝士運河)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蘇伊士地峽,頭尾則在地中海側的塞德港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全長約163公里,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

這條運河連結了歐洲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船隻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節省航程。以從英國倫敦港法國馬賽港印度孟買港的航行為例,穿過蘇伊士運河比繞道好望角可縮短至少43%的航程距離(約7000公里)。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透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運輸。

運河當前由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擁有和管理。[1]由於戰略位置極重要,根據國際協定,「運河在戰時也可像和平時期一樣,可以被任何商用或軍用船隻使用而無需懸掛區別旗幟。」[2]

蘇伊士運河示意圖。

目錄

歷史

古代開鑿

運河的開鑿最早可能始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其名字即為「蘇伊士」一詞的來源)為了進行直接貿易,下令挖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運河,連接紅海與尼羅河。一些證據顯示這條運河的存在至少持續到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參見[3][4][5][6][7])。隨後運河被荒廢。根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記載,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尼科二世着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沒有完成工程。

運河最後於約公元前500年,由征服埃及的波斯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完成。大流士在尼羅河岸建立了許多花崗岩石碑紀念其功績,其中有一塊位於離蘇伊士130公里遠的Kabret附近的被稱為大流士碑銘(Darius the Great's Suez Inscriptions)中寫着:

大流士王曰:吾乃波斯人。吾起于波斯而征於埃及。吾命開此河,發於尼羅奔流埃及,止於瀚海瀕臨波斯。此河即成,埃及之舟舶可沿諸直抵波斯,合吾所願。
(Saith King Darius: I am a Persian. Setting out from Persia, I conquered Egypt. I ordered this canal dug from the river called the Nile that flows in Egypt, to the sea that begins in Persia. When the canal had been dug as I ordered, ships went from Egypt through this canal to Persia, even as I intended. [8])

托勒密二世於公元前250年左右重奪運河。運河在隨後的一千年中持續被改進、摧毀和重建,直到公元8世紀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曼蘇爾廢棄。

部分可考的古代部分運河開放時期的開始時間如下:

  • 辛努塞爾特三世時期,約公元前1874年。
  • 塞提一世時期,公元前1310年
  • 尼科二世時期,公元前610年
  • 大流士一世時期,公元前510年
  • 托勒密二世時期,公元前285年
  • 羅馬圖拉真國王時期,公元前117年
  • 阿拉伯埃米爾時期,公元後640年。此後開放了150年。

近代重建

近代挖掘運河的嘗試是在古運河被癈棄一千多年後。18世紀末拿破崙·波拿巴占領埃及時計劃建立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不過由於法國人的勘定有誤,計算出紅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高,意味着無法建立無船閘的運河,最後拿破崙放棄計劃,並在和英國勢力的對抗中離開埃及。

法國在拿破崙失敗之後,重新建立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因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於英國,所以法國重點向東方發展。打通蘇伊士運河對法國意義更為重大。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Said Pasha )特許成立公司,並按照奧地利工程師Alois Negrelli制定的計劃建造向所有國家船隻開放的海運運河。公司通過租賃相關土地,可自運河通航起主持營運99年。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du Canal Maritime de Suez)成立,強徵埃及貧民穿過沙漠挖掘運河,部分苦力甚至被施以鞭笞。工程耗時將近11年,期間克服了很多技術、政治和經費上的問題,最終花費高達1860萬,多於最初預算的兩倍。運河於1869年11月17日通航,這一天被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運河爭奪

運河甫一通航馬上對世界貿易產生重大影響。當時人們只要搭配六個月前竣工的美國大陸鐵路網,就能在創紀錄的時間內環遊整個世界。運河同時在歐洲國家在非洲的滲透和殖民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1870-1930年間,蘇伊士運河公司的純利潤達35億法郎,大部分為英法兩國攤分。其間在1875年,Isma'il帕夏(Sa'id 帕夏的繼任者)因外債被迫將其國家持有的運河股份賣給英國。在1882年英國騎兵進入並保護運河後,1888年的君士坦丁堡大會公告運河為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在1936年英埃條約中,英國堅持保留了對運河的控制權。

1941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駐北非遠征軍司令隆美爾下令進攻埃及,淮備奪取蘇伊士運河,並試圖向蘇伊士運河投擲炸彈。英國著名魔術師賈斯帕·馬斯克林當時是英軍特戰部隊的一名中尉,利用探照燈和錫片反射器造成光幕干擾德軍飛行員的夜間視野,輔以日間的防空炮火,使得德軍的轟炸精度大幅下降,成功守護蘇伊士運河。

1951年,埃及新政府推翻了1936年《英埃條約》,要求英國撤軍。1954年英國同意分批撤軍。1956年6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埃及。

由於埃及尋求獲得蘇聯軍備,英國和美國撤除了對建設阿斯旺大壩的援助,之後納賽爾總統宣布運河國有化,導致英、法聯合以色列入侵。1956年蘇伊士戰爭(即第二次中東戰爭)持續了一星期,運河因損傷和沉沒船隻的影響而關閉,直至1957年4月在聯合國援助下才清理完畢。聯合國亦建立一支部隊以維持運河與西奈半島的和平。

運河在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後再次被關閉達八年。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埃及軍隊一度橫越運河進入西奈半島以色列控制區,隨後以色列軍隊又跨越運河西渡。1974年起,一支聯合國維和部隊入駐西奈半島。運河在1975年6月5日才再次開通。

現狀

由於蘇伊士運河兩端實際上沒有海平面的落差或需要翻越山脈,河道上沒有船閘。運河深度約22.5米(2001年數據[9],下同),水面寬度從南端280米到北端345米不等,航道浮標間平均寬度約135米。目前至少允許210,000噸排水量的船隻載貨通過,允許最大吃水深度可達62英尺(19米)。在運河多個通航區域皆有一條航道標誌。

蘇伊士運河由南端入口到北端塞得港燈塔的內陸段全長163公里,若從南段的等候區域到北端的航道浮標則共長約190公里。河道包括大苦湖的南側段和北側段兩部分。運河限速滿載油輪為13公里/小時,貨艙船為14公里/小時,通過運河的全程需花費11至16小時。超級油輪需要卸載一部分貨物到運河特有的小船上,然後在出口處重新裝貨。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的重要外匯收入來源,每年約25,000艘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運河管理局統計報告顯示,自1975年6月重新啟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裡,徵收的船隻過境費達300億美元。亞歐之間除石油外的一般貨物海運,有80%經過蘇伊士運河。不過由於中東地區的大量輸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鐵路的競爭,蘇伊士運河面臨着過往船隻特別是運油船減少的危機,因此管理近年調低了過境費用。埃及政府計劃在2010年將運河最大允許吃水深度改進至72英尺(22米),以允許超級油輪通過。

運河中具有一支挖泥船隊參與各類疏浚工程,一支救護拖輪船隊負責救護和滅火,建立了一套通訊和航行監控系統,提供導航服務,並在塞得港和陶菲克港擁有兩個船廠。沿運河西岸全程有一條平行延伸的鐵路。

路線

從北到南:

  • 蘇伊士運河大橋(coord|30.828248|N|32.317572|E|region:EG_type:landmark|name=Suez Canal Bridge)是一座位於El-Qantarah el-Sharqiyya的高層公路橋,高於河面convert|70|m|ft|sing=on,由日本政府協助建築,2001年完工。
  • 阿爾佛丹鐵路橋(Coord|30.657|N|32.334|E|source:dewiki|name=El Ferdan Railway Bridge),位於伊斯梅利亞北部20km(Coord|30|35|N|32|16|E|name=Ismailia),2001年完工。是世界上最長的旋轉橋,跨度convert|340|m|ft。先前此處的一座橋在1967年阿以衝突中被毀。
  • 蘇伊士以北convert|57|km|mi處以一個運送淡水到西奈半島的管道(Coord|30|27.3|N|32|21.0|E|name=Fresh-water pipelines)。
  • 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coord|30|5|9|N|32|34|32|E|source:svwiki_region:EG_type:landmark|name=Ahmed Hamdi Tunnel),位於大苦湖(Coord|30|20|N|32|23|E|region:EG_type:waterbody|name=Great Bitter Lake)以南,建於1983年。後來由於漏水問題,1992年至1995年在舊管道中又新建了一個管道。[10]
  • 蘇伊士運河高架輸電線(coord|29.996|N|32.583|E|source:dewiki|name=Suez Canal overhead powerline crossing)建於1999年。

運河西岸有一條鐵路與它平行,且長度相同。

參考資料

  1. cite |url=http://www.suezcanal.gov.eg |title=Official Site of the Suez Canal Authority
  2. Constantinople Convention of the Suez Canal of 2 March 1888 still in force and specifically maintained in Nasser's Nationalisation Act.
  3. "Britannica">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1th edition, s.v. "Suez Canal"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20110721205807/http://www.1911encyclopedia.org/Suez_Canal |date=2011-07-21 . Retrieved 8 August 2008.
  4. Hess, Richard S. Rev. of Israel in Egypt: The Evidence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xodus Tradition, by James K. Hoffmeier. The Denver Journal 1 (1 January 1998). Retrieved 14 May 2008.
  5. Encyclopedia of the Orient: Suez Canal
  6. Hassan, F. A. & Tassie, G. J. Site location and history (2003). Kafr Hassan Dawood On-Line, Egyptian Cultural Heritage Organization. Retrieved 8 August 2008.
  7. Martínez Babon, Javier. "Consideraciones sobre la Marinay la Guerra durante el Egipto Faraónico"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01143132/http://www.realidade.com.br/rih2/egipto.htm |date=2012-02-01 . Retrieved 14 May 2008.
  8. cite author=Jona Lendering |url=http://www.livius.org/aa-ac/achaemenians/DZ.html |title=Darius' Suez Inscriptions |publisher=Livius.org |accessdate=24 August 2011
  9. [1]dead link 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10. cite web|url=http://www.kajima.co.jp/topics/perspect/vol_15_3/salt/ |title=Salt-Corroded Tunnel Undergoes Major Renovation |publisher=Kajima.co.jp |accessdate=24 August 2011

相關條目

外部鏈接